DC娱乐网

这下出名了!不止中国,连全世界都知道了!11月1日,中国科学院对外证实,由中国科

这下出名了!不止中国,连全世界都知道了!11月1日,中国科学院对外证实,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牵头打造的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,近期成功完成钍铀核燃料的首次转换。   国外同行都炸锅了,不光是眼红技术突破,更懵的是咱们这反应堆的位置,居然建在甘肃民勤的沙漠里!   咱们普通人都知道,核电站那都是“水做的”,大亚湾、秦山那些老电站,不是贴海边就是挨着大江大河,恨不得把门开在水边。为啥?传统核电站是个“喝水大户”,一座大点的机组,一小时就得灌几千吨冷却水,没足够的水根本转不起来;真要是出点小状况,水还是最后一道安全屏障。可咱们这新堆子倒好,偏往缺水的沙漠里钻,跟老思路完全反着来。   看着任性,其实全是硬本事撑着,关键就藏在“钍基熔盐”这四个字里。老核电站烧的是铀,靠水来降温;咱们这堆子换了路子,用钍当“燃料”,降温的也不是水,是高温下化了的液态熔盐,说白了就是把核燃料泡在滚烫的“盐汤”里,这“盐汤”既能把热量传出去,又能把核燃料包得严严实实当保护壳。   这熔盐可不是普通盐,沸点特别高,就算堆芯温度升到几百摄氏度也不会烧开;而且不用像老反应堆那样搞个巨大的高压罐子,在正常气压下就能稳稳干活,安全系数一下就提上去了。更妙的是,熔盐降温效率比水高太多,压根不用靠海量水源,这下彻底摆脱了对水的依赖,往沙漠里建也就不奇怪了。   往沙漠建还有个额外好处,咱们国家的钍资源特别多,全球排得上号。把电站建在西部内陆,既能就近用这些资源,又能给缺能源的西北送清洁电,简直是把戈壁滩变成“能源基地”的神操作。   这次成功把钍转成铀,更是把优势钉死了。简单说就是第一次在堆里把便宜的钍,变成了能发电的铀燃料。以前全球都在琢磨钍基堆,但谁都没真的让钍在堆里“干活”,咱们这一步直接成了独一份,拿到了最关键的实验数据。   更提气的是,这堆子从头到脚都是咱们自己造的,整体国产化率超90%,核心设备更是100%自己说了算。从2011年中科院牵头,近百家科研机构、高校一起啃硬骨头,2023年让堆子第一次稳定运行,到现在完成燃料转换,十几年磨一剑才搞成。   现在这堆子出口温度能稳在650℃,不光能发电,还能给化工、制氢这些产业供能,比老核电站用处广多了。   国外同行再酸也明白这技术的分量。现在全球都在抢第四代核电的话语权,钍基熔盐堆就是最有盼头的方向之一。它安全、不费水、资源又多,刚好对得上咱们国家的需求,不用依赖进口铀,能补西北的能源缺口,还能帮着实现“双碳”目标。接下来咱们目标也明确,2035年就要建成更大的百兆瓦示范工程,让沙漠里的“核动力”真真切切派上用场。   从沙漠里的实验堆,到将来的能源基地,这不光是技术突破,更是咱们国家能源战略的大布局。以前一提核电,想的都是海边的大家伙;现在咱们用实力证明,核电也能扎在戈壁里,靠自己的资源、自己的技术,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能源路,这波是真的值得骄傲!

评论列表

用户10xxx11
用户10xxx11 5
2025-11-12 07:46
致敬科技工作者
xingyun_yu幸运
xingyun_yu幸运 4
2025-11-12 10:10
为科学家点赞![点赞][点赞][点赞][点赞][点赞][点赞][点赞][点赞][点赞][点赞][点赞][点赞][点赞][点赞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