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太阳]美国总统为啥从没召集过50个州长开全国大会?答案特简单:他根本没这个权力,不是不想,是真没资格。 美国叫“合众国”,可不是随便翻译的,这50个州凑一起更像“政治合伙人”,而非上下级。 (信息来源:中国日报网——美国法治原则的制度设计) 这种关系打美国刚建国就写进了制度里,一用就是两百多年。 为啥会有这种权力格局?当年独立战争打赢后,美国一开始其实搞的是“邦联制”。说白了,就是13个原殖民地各自当“小老板”,只靠一个松散的邦联政府搭个架子。 可这邦联政府没实权,既管不了外交、搞不了国防,连各州之间的贸易摩擦都协调不了,外面有安全威胁也扛不住,没多久国家就乱成一锅粥。 为了收拾这个烂摊子,1787 年各州代表凑到费城开会,琢磨出了新宪法,把国家改成“联邦制”,既建了个更有权威的联邦政府,又怕中央权力太大重走殖民统治的老路,特意给各州留了自治权。 宪法里的第十修正案说得明明白白,没交给联邦政府的权力,全归各州或老百姓。这一条成了州权的“护身符”,也定下了联邦和州“各管一摊”的规矩。 在这套规矩里,总统是靠全国的选举人团选出来的,只对联邦的事儿负责;州长呢,是本州老百姓直接选的,能不能继续干,全看家乡人满不满意,只需要对本州负责。 俩人头衔再大,也没上下级关系 ——总统既不能随便撤州长的职,也管不了各州的内部事儿,自然没权力逼着州长们开全国大会。偶尔喊一次,也只是临时商量事情,没任何法律约束力,州长听不听全看心情。 这套分权设计看着挺周全,可真到实际操作时,联邦和州的摩擦就没断过,总统更像个“和事佬”,根本不是说一不二的“指挥官”。 历史上少见的总统召集 50 个州长开会,也没搞出啥统一行动。比如1979 年,美国闹起了严重的能源短缺,这事既需要联邦调资源,又得各州配合搞能源政策,当时的总统卡特没辙,只能把所有州长喊到华盛顿一起想办法。 结果开会只达成几句空泛的原则,没搞出能逼着大家都照做的统一政策。后来各州该咋干还咋干,全凭着自己的经济利益和资源情况定规矩,全国能源政策碎得像拼图,应对危机的效果差远了。 特朗普当总统时推的高额关税,更是个典型例子。他本来想靠关税保护本土产业,可加利福尼亚州靠对外贸易吃饭,企业买进口货的成本一下就涨疯了,州长直接公开反对;宾夕法尼亚州等也因为关税卖不出去货,没一个给好脸色。 面对这么多州长的反对,特朗普也没辙,既不能逼着各州听话,又改不了政策让所有人满意,最后关税没起到啥作用,还把联邦和不少州的关系搞得挺僵。 更让这个制度的毛病暴露无遗的,是新冠疫情那阵子。疫情是全国性的公共卫生危机,本来该统一指挥、一起调物资、同步搞防疫,可美国直接变成了各州自扫门前雪的乱局。 特朗普当时也呼吁全国赶紧重启经济,少受疫情影响,可好多州长根本不买账。纽约州、加利福尼亚州疫情严重,就死扛着搞严格封锁;得克萨斯州、佛罗里达州觉得没事,早早放松限制,有的甚至干脆取消口罩令。 这种 “一国多制” 的防疫乱象,直接导致防疫物资抢来抢去,病毒在各州之间随便流窜,最后美国成了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地方之一,感染和死亡人数常年排第一。 不光是防疫,气候政策、移民等全国性的事务,联邦和州也吵得不可开交。不过话说回来,这分权制度也不是全是毛病,当初设计时的好想法,现在也能看到效果。 一方面,各州有足够的自治权,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搞政策,灵活又敢创新。比如马萨诸塞州最早搞全民医保,后来联邦搞医保改革,还借鉴了它的经验;加利福尼亚州有科技优势,又重视环保,执行的环保标准比联邦还严,把新能源产业也带起来了。 另一方面,州权也能管住联邦的“手”,避免权力太集中搞出独裁。伊利诺伊州因特朗普随便调动国民警卫队,直接把特朗普政府告到联邦法院,最后还赢了官司,保住自己的自治权;还有好几个州一起抵制联邦移民执法政策,联邦政府也没敢随便越界。 说到底,总统喊不动州长开全国大会,只是美国联邦制的一个小表现,核心还是联邦和州怎么分权力、互相制衡。 这套制度是美国历史推着走的结果 —— 既解决了邦联制时国家快散架的危机,又防住了中央集权的风险,可也带来了政策落地慢、遇到大危机拧不成一股绳的问题。 百年来,联邦和州的“拉扯”就没停过,既塑造了美国的政治模样,也影响着它的发展方向。对美国来说,怎么在保住州权的同时让全国更团结,至今还是个没完全解决的难题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