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0年,28岁的清华教授周培源,依旧单身,朋友拿给他一沓子照片:“有没有中意的?”周培源看到一张照片后,眼睛一亮:“就她了!” 1930年,二十八岁的清华教授周培源还未成家,朋友们给他看一叠女孩照片,他起初漫不经心,直到一张清秀脱俗的面孔映入眼帘。 他感觉心跳开始加速,照片上的女孩,是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公认的校花王蒂澂,周培源指着照片,脸慢慢变红,肯定地说:“就她了”。 他们初次见面是在一场朋友安排的聚餐上,王蒂澂安静地在角落读着外文小说,周培源主动搭话,聊起芝加哥的雪和北平的胡同。 他为她夹起豆腐,笨拙中透着真诚,王蒂澂起身时险些滑倒,周培源伸手扶住,四目相对间,时空仿佛凝固,此后,他借故要英文书,在信中夹带了邀约,而她的回复只有一个字:“好”。 婚后,王蒂澂患上当时近乎绝症的肺结核,住进了香山脚下的疗养院,周培源独自承担教学任务,并照顾两个年幼女儿。 每个周末,他都骑着自行车往返五十公里的崎岖山路,无论天气如何,只为探望病中的妻子,送去水果和诗集。 一个大雪天,所有人都觉得他不会来,他却浑身冰碴地出现在病房,从怀里掏出了一本干爽的诗集。 王蒂澂感动得痛哭流涕,觉得这比任何情诗都浪漫,这份爱让她意外康复,抗战爆发后,全家迁至昆明,在西南联大任教,住在漏雨的土房中躲避轰炸。 生活的考验并未停止,因妻子体弱,他常常抱着夜里哭闹的小女儿哄睡数小时后才去备课,为了从山邑村到昆明城方便些,他买了一匹马,先送两个女儿上学,自己再去上课,还曾因雨天路滑摔进沟里。 他们的爱在困厄中得到了证明,更在日常生活中升华为一种仪式,周培源在家中院子里种满四季花草,只为让妻子开心。 他每天都对王蒂澂说“我爱你”,晚年他听力变差,这句情话的音量也随之变大,王蒂澂调侃怕不怕女儿们笑话,他回应道,我只说给你一个人听。 1936年,周培源拒绝美国提供的优厚条件毅然回国,晚年,夫妻二人商议,将收藏的价值上亿元的书画文物全部捐赠给国家。 王蒂澂认为,好东西要让更多人看到才有意义,这个决定展现了他们精神上的高度同频。 1993年,九十二岁的周培源像往常一样对妻子说完“我爱你”后,在睡梦中安详离世,他用生命完成了对这个公式的最后一次书写。 参考信源:周培源的爱情故事 法制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