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年中国入世最大的障碍是美国,可最终美国还是同意了我们加入世贸组织。为什么? 江同志说,美国最终和我们达成协议,并不是突发善心。一方面我们的实力摆在那里,他们不让我们加入也不行。另一方面,美国有自己的战略考虑,我们千万不能太天真。 2001年11月10日,中国拿到那张入场券,等了十五年,这十五年不是白等的,更不是靠谁施舍来的。说到底,美国当年之所以卡我们,不是因为我们做得不够好,而是因为我们做得太好了。 从八十年代开始,中国经济一路往上飙,制造业产能越来越强,出口竞争力越来越猛。美国一看苗头不对,就开始以各种标准设卡。 说我们市场不够开放、国企太强、知识产权保护不力,甚至还拿汇率问题说事。这些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,其实归根到底是怕了竞争。 美国怕中国一旦进了WTO,不但抢市场,还会动摇他们几十年建立起来的贸易规则主导权。可问题是,世界变了。 九十年代后期,整个全球化进程加速,跨国公司在全球配置资源,市场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。中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、成长潜力最大的经济体,谁不想进来分一杯羹? 美国企业也不傻,很多早就在中国做生意了,等着中国入世后能更顺利地把货卖进来、把资本投进去。所以,美国政府虽然嘴上强硬。 但国内的商界、金融界早就等不及了,一直在推动谈判。换句话说,我们的市场诱惑力太大了,美国不让我们进也压不住自家企业的压力。 除了经济利益,美国还有战略上的考量。冷战结束后,美国一度以为可以主导全球秩序,搞所谓的“价值输出”。他们想象中的中国入世,是希望借助WTO的规则。 把中国“驯化”成一个他们可以影响的经济体。也就是那时候流行的“接触战略”思路,让中国融入他们设定的体系,慢慢改变中国的制度、观念、规则。 可他们低估了中国的制度韧性和政策定力,中国是进来了,但不是被改变的对象,而是逐渐成为游戏规则的重要参与者。 当年中国为了入世,确实做了不少痛下决心的改革。关税降了不少,很多行业对外资开放,国企开始市场化改革,知识产权保护也开始提上日程。 这些改革不是为了讨好谁,而是我们自己发展到那个阶段必须要做的。反而是美国一边要求我们开放,一边自己在关键领域搞限制。 比如农产品补贴、技术出口控制,嘴上讲自由贸易,行动上却是双标。这种对比,反而让更多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立场有了认同。 从现在回头看,2001年那次入世,是中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转折点。当时美国也许以为自己占了便宜,但二十多年过去,世界早已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个样子。 中国不仅成为全球制造中心,还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,在WTO里的话语权也越来越重。就像最近很多国家开始重新审视贸易规则那样,过去美国主导的那套体系,正在被新的现实倒逼调整。 现在再看美国当年的决定,说是“被迫同意”也不算夸张。一方面是中国的实力已经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,另一方面是美国想用规则“绑定”中国,结果反被现实打了脸。 这种事现在也在上演,比如美国最近在芯片、人工智能方面搞“小院高墙”,看起来像是重演当年的阻拦套路,但世界早就不是单极时代,技术封锁也好、贸易壁垒也罢。 不会从根子上改变中国崛起的大势。所以说,入世这事,既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高点,也是国际博弈中的一次精彩反转。 美国当年虽然是最大的障碍,但最后不得不妥协,是因为中国的实力逼着他们让步,也是因为他们误判了形势,没想到中国不但进来了,还活得越来越好。 现在世界重新洗牌,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全球规则制定中,当年的“被接受者”如今成了“共建者”。这不是别人给的机会,是中国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