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娱乐网

铁了心要灭掉中国?一股可怕力量来了!这回不是美国出手,普京笑到最后。俄乌冲突爆发

铁了心要灭掉中国?一股可怕力量来了!这回不是美国出手,普京笑到最后。俄乌冲突爆发三年多,全球车市格局翻了个面,欧洲、日本的车企集体撤出俄罗斯,几乎一夜之间腾出了巨大的市场空白,德国大众、丰田、雷诺等巨头关厂、断供,本土品牌拉达产能又顶不上来。 (阅读前请点个赞,点个关注,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) 2022年俄乌冲突刚爆发,奔驰、宝马先停了在俄业务,大众干脆把卡卢加工厂的设备都拆了运走,雷诺更狠,直接把持有的拉达股份,甩卖给俄罗斯政府,生怕沾一点边。 这些巨头以为靠制裁能掐住俄罗斯的脖子,却忘了俄罗斯一年要卖一百多万辆车,这缺口不是说填就能填的。 俄罗斯工贸部的数据显示,今年1-10月俄新车销量虽然降了22%,但国产拉达只卖了65.76万辆,同比还跌了3%,别说填补西方留下的空白,连基本供应都够呛,莫斯科街头一度出现“买车要等三个月”的奇观。 这些西方车企本想拿捏俄罗斯,结果把自己的市场份额拱手送人,现在看着中国车在莫斯科街头跑成主力,怕是肠子都悔青了。 最讽刺的是,喊着“制裁”的西方没占到便宜,中国车企凭实力接住了这波机遇,但这绝非“趁火打劫”,而是实打实的产业竞争力。 2021年中国品牌在俄市场份额才5%,连排行榜前十都挤不进去,可到2025年第一季度,份额直接冲到55%,每两辆新车里就有一辆是中国制造。 奇瑞靠着欧萌达、捷途组成的产品矩阵,单月销量轻松过万,哈弗更是稳坐市场前三,6.4万辆的销量把不少老牌车企甩在身后。 更聪明的是,中国车企没走“出口倾销”的老路,长城2019年就建好了图拉工厂,江淮也搞了合资厂,到2025年上半年,中国车企在俄本地销售的34万辆车里,近一半是本地生产的,彻底摆脱了“依赖进口”的标签。 10月22日中俄联合研发的重卡,在塔城下线更说明问题,这些车专门针对俄罗斯复杂路况做了防腐和保温设计,一亮相就拿了上千台订单,连俄罗斯的OTTC认证难题都破解了,这就是长期深耕的结果。 可别以为普京只是找了个“替代品”,他这步棋下得比谁都远,借着中国车企的“东风”,硬是把差点垮掉的本土汽车工业扶了起来,这才是“笑到最后”的关键。 拉达这牌子以前在西方技术封锁下举步维艰,现在普京直接砸了900亿卢布搞智能化改造,目标是72小时内把民用车生产线切换成装甲车模式。 要知道拉达85%的零部件都能军民通用,焊接机器人稍作调整就能造军用车辆。 俄罗斯工贸部的算盘打得精,表面上让中国车企占了半壁江山,实则用中国的资金和技术激活本土供应链,拉达1-10月65.76万辆的销量虽然降了3%,但市场份额反而稳住了55%以上,这背后全是政策托底。 更妙的是,俄罗斯还调整了税收政策,3-5年车龄的二手车报废税只有新车的1/5,既用中国二手车满足了普通消费者需求,又给本土新车留了成长空间。 今年上半年俄罗斯二手车进口占比冲到55%,中国车占了12.4%的份额,刚好补了市场缺口,这种“外引内培”的套路,比单纯依赖西方靠谱多了。 那些喊“铁了心要灭掉中国”的人纯粹是看走了眼,这波车市洗牌,恰恰是西方自己把机会让给了中国。 2024年中国对俄出口汽车128万辆,2025年虽然出口量跌了55.9%,但这不是失败,而是从“出口整车”转向“本地生产”的战略调整,长城、江淮的工厂产能上来了,中俄联合重卡直接在塔城总装,反而把供应链扎得更深了。 西方车企想靠制裁把中俄逼到墙角,结果自己成了最大的输家:大众在俄市场份额从18%跌到不足5%,丰田关了圣彼得堡工厂后,彻底退出乘用车市场,雷诺甩卖的拉达股份现在涨了三倍,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。 普京早就看透了西方的套路,既然你们不玩了,我就找更靠谱的伙伴,既解决了民生用车问题,又强化了国防工业基础,这买卖血赚。 现在看来,这股“可怕力量”不是谁要灭谁,而是市场规律给西方霸权上的一课。 西方车企仗着垄断地位横行霸道,一遇制裁就跑路,暴露了其产业链的脆弱;中国车企凭产品力和本地化能力补位,展现了制造业的韧性。 普京则用务实的策略抓住机遇,把汽车工业打造成国家安全的支点。 俄罗斯街头的吉利、奇瑞越来越多,拉达工厂的智能化改造如火如荼,中俄联合重卡驶往中亚,这些场景都在说明:不是美国出手就能左右一切,也不是谁想灭中国就能灭的,实力说话的时代,谁能抓住机会谁就笑到最后。 西方车企要是还抱着制裁的老黄历不放,迟早连全球其他市场都得丢,而普京这步借鸡生蛋、强基固本的棋,已经让俄罗斯汽车工业在制裁中,活成了西方最不想看到的样子。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