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娱乐网

“这谁顶得住!”安徽宿州,一位奶奶外出办事,晚上回家时已经是10点多,担心吵到家

“这谁顶得住!”安徽宿州,一位奶奶外出办事,晚上回家时已经是10点多,担心吵到家人,开门时都是小心翼翼的,可进屋后却发现大胖孙子就等在门口,见到奶奶的一瞬间直接变成“小马达”,开心的不行,直接把奶奶都给哄迷糊了。原来宝宝一直不睡觉,盯着门口,就是在等奶奶回家。 奶奶姓陈,今年63岁,从亳州老家来宿州帮儿子带娃快一年了,孙子小名叫团团,刚满9个月,腿还没力气,站都得扶着爸爸的手,更别说走路,平时出门要么爸爸抱,要么奶奶用腰凳驮着。 这次出门办事,是陈奶奶自己的事——前阵子收拾东西时,把社保卡弄丢了,社区服务中心说每周三晚上加班到8点,能补卡,她特意等儿子周三下午5点下班回家,才敢出门,想着补完卡再顺路买包自己常用的降压药,最多两个小时就回来。 出门前,陈奶奶把团团哄得半睡,交给儿子时还反复叮嘱:“要是醒了哭,你就给她冲点米粉,别抱去阳台吹风。” 儿子笑着应下,让她放心去。没成想补卡时出了点小插曲,系统里的照片还是陈奶奶十年前的,工作人员得重新拍照、核对户籍信息,一折腾就到了7点半。 等她拿上新补的社保卡,去药店买降压药,又遇上排队结账,等走出药店,天早黑透了,街上的行人都少了,路灯把她的影子拉得老长。 陈奶奶心里急得慌,掏出手机想给儿子打个电话,可手指在屏幕上按了好几次,都没拨出去——怕电话铃声吵醒团团。 她加快脚步往家走,手里的塑料袋里装着社保卡和药盒,被风吹得“哗啦”响,她干脆把袋子塞进外套口袋,捂着走,就怕动静太大。到了小区楼下,她又在单元门外站了会儿,拍了拍身上的灰,理了理头发,才慢慢上楼——不想让孙子看到自己慌慌张张的样子。 掏钥匙开门时,陈奶奶的手都在轻颤,钥匙插进锁孔转得极慢,就怕“咔嗒”一声惊着屋里的人。门刚推开一条缝,就听见屋里传来儿子的声音:“团团,你听,是不是奶奶回来了?” 紧接着,她就看见儿子抱着团团站在玄关,团团穿着粉色的连体睡衣,小脑袋歪在爸爸肩膀上,眼睛却睁得溜圆,直勾勾盯着门口的方向。 看见陈奶奶的那一刻,团团突然“咿呀”叫了一声,小胳膊一下子从爸爸怀里伸出来,朝着陈奶奶的方向使劲蹬腿,小嘴巴还撅着,像是在催她快点过来。陈奶奶赶紧把口袋里的东西掏出来放在鞋柜上,快步走过去,伸手就接团团:“我的乖宝,想奶奶没?” 儿子把团团递过去时,笑着叹口气:“你走了不到一个小时她就醒了,醒了没看见你,哇地就哭了,我怎么哄都不行,冲了米粉也不吃,就抱着她在门口等。刚才都快10点了,她眼皮子都在打架,一听见钥匙响,立马就精神了,眼睛都不眨地盯着门。” 团团一到陈奶奶怀里,就紧紧抓住她的衣领,小脑袋往她脖子里蹭,还伸出小手去摸陈奶奶的脸,嘴里“嗯嗯”地哼着,像是在撒娇抱怨。 陈奶奶用脸贴了贴团团的小脸蛋,温温的,还带着点奶香味,心里那点着急和疲惫一下子就散了。她轻轻拍着团团的背,小声说:“奶奶去补社保卡了,还买了药,以后奶奶的卡就不会丢了,能陪着我的乖宝长大啦。” 团团像是听懂了,在她怀里扭了扭,小嘴巴凑到陈奶奶的下巴上,轻轻碰了一下——没长牙的小嘴巴软乎乎的,把陈奶奶的心都蹭化了。 儿子在旁边收拾东西,还不忘补充:“刚才我抱着她在客厅转圈,她只要一靠近门口,就会伸手拍门,嘴里喊‘奶’,我跟她说奶奶办完事就回来,她还不信,非要盯着门看,连玩具都不玩了。” 陈奶奶低头看着怀里的团团,小家伙已经靠在她肩膀上,眼睛慢慢闭上了,手却还紧紧抓着她的衣服,像是怕一松手奶奶又走了。她想起自己刚来的时候,团团还不认生,可过了没几天,就只黏着她,连儿子抱都要哭。现在每天早上,团团醒了第一件事就是找“奶”,晚上也得贴着她才能睡着。 这次出门办自己的事,陈奶奶原本还担心团团会不适应,没成想这小小的娃,居然这么惦记她。她抱着团团坐在沙发上,感觉怀里的小家伙沉甸甸的,却比任何东西都让她踏实。窗外的夜已经深了,屋里的灯暖暖的,映着祖孙俩依偎的身影,平凡却满是幸福。 其实很多老人帮着带孙辈,看似是日常,可藏在这些等待里的,是最纯粹的牵挂——奶奶办自己的事,心里却始终惦记着娃;娃不会说话,却用自己的方式守着门口,等着奶奶回家。这份简单的感情,没有轰轰烈烈,却能暖透每个平凡的夜晚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