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娱乐网

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“消失”数日后,在11月8日终于露面,证明他“安全落地”了。

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“消失”数日后,在11月8日终于露面,证明他“安全落地”了。 11 月初那几天,西方媒体把拉夫罗夫的 “缺席” 炒得像真有那么回事,一套操作下来把普通的工作调整愣是编成了 “权力更迭” 的大戏。 先是普京召集核试验相关的联邦安全会议,名单里没出现拉夫罗夫,西方记者立马抓住这点喊 “失宠实锤”,却压根不提这会议侧重纯技术评估,按俄罗斯内部流程,外交口本就不用参与。 紧接着 G20 峰会俄方换了总统办公室副主任奥列什金带队,他们又补刀说 “普京不让拉夫罗夫露面”,对峰会主打 “粮食与供应链” 议题、派经济领域官员更对口的实情视而不见。 这种操作早成了西方报道俄罗斯的固定剧本:先盯着一次会议缺席大做文章,再编点 “接近高层的消息人士透露” 之类的内幕,最后靠着全球媒体转发把 “宫斗戏” 演得活灵活现。 之前绍伊古调去管航天,他们也喊过 “军头失势”,结果人家实权没丢还多了预算,这次不过是换了拉夫罗夫当主角,剧本都没改几个字。 更巧的是,谣言最凶的那三天,正好是俄非论坛闭幕,拉夫罗夫刚宣布免除非洲国家 9000 万美元债务,西方媒体对这实打实的外交成果一字不提。 光盯着 “两周没更英文行程” 说事,可俄外交部官网早挂了他去明斯克谈运粮路线的现场照片,只是英语媒体集体 “失明” 罢了。 俄罗斯这边没跟着瞎起哄,回应来得干脆又有力。克里姆林宫佩斯科夫就一句 “完全不实”,直接点明拉夫罗夫还稳稳当着外长,跟普京关系压根没毛病。 扎哈罗娃在发布会上更不客气,明着说这些报道是在搞 “混合战争”,潜台词就是 “少在这儿编瞎话”。 其实稍微想想就明白,拉夫罗夫在外交部长位置上坐了 21 年,从叙利亚危机到伊朗核问题,多少大风大浪都跟着普京扛过来了,他的风格就是普京需要的 “硬骨头”—— 对外够强硬,对内不抢戏,这种人哪能因为一次会议缺席就被轻易换掉? 就在西方还在琢磨怎么圆自己的谎言时,11 月 8 日塔斯社的报道直接给了他们一记闷棍:拉夫罗夫露面接受采访了。 他半句没提那些传言,一开口就直奔正事,说特朗普嚷嚷要 “恢复核试验”,但俄方连美方的具体说明都没收到,连美国自己人对总统的意图都没个统一说法。 这态度太符合他的风格了,眼里只有实际外交事务,哪有功夫理会捕风捉影的猜测。 没过两天,拉夫罗夫的公开活动更密集了,11 月 10 号又上了节目聊战略,把沙皇时期 “陆军海军是盟友” 的老话改了,加上空天军,说这三支力量才是核心依靠。 还提了俄罗斯武器出口到六十多个国家,占全球两成份额,这些出口既能巩固关系还能反哺研发。 话说得条理清晰,全是干货,要是真像西方猜的那样 “被边缘化”,根本不可能在公开场合发表这种系统性的战略言论。 更别提他同期还在推进普京交代的核军控建议对接,忙着跟阿联酋谈能源结算,实打实的工作一件没落下。 说白了,西方这波炒作根本不是为了新闻真相,就是把 “宫斗戏” 当成了低成本的认知战。 一条 “拉夫罗夫失势” 的标题,比分析俄非粮食合作省流量多了,还能制造 “普京核心圈不稳” 的幻觉,让市场对俄罗斯政策连续性产生怀疑,甚至能给美国大选造势 —— 拜登政府正好需要 “对俄施压见效” 的假象安抚选民。 这套路 2023 年在普里戈津身上用过,现在翻出来翻拍,只能说明他们手里实在没新牌了。 现在拉夫罗夫该干嘛干嘛,头像还稳稳挂在俄外交部官网,该谈判谈判,该开会开会,之前的谣言早就没了声响。 那些急着替他 “办离职” 的西方媒体,与其编宫斗剧本,不如好好看看俄罗斯的外交日程 —— 毕竟现实里的外交从来不是按剧本走的,按剧本走的,从来都是戏。 参考资料:观察者网《拉夫罗夫:正在落实普京的核试验指示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