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川阿坝州红旗大桥垮塌,这事一出来,网上几乎炸了锅。 11月11日16时许,因变形加剧、山体滑塌,致该段路基及引桥垮塌。 因管控及时,整个过程无人员伤亡。 有人把锅甩给施工方,有人怀疑是不是监理不尽责,还有不少人琢磨,是不是桥梁本身质量有问题。 当地不少人都知道,这桥平时可算是交通主干道,附近居民、过路车辆都得靠它。 但当天突然就传出大桥坍塌的消息。 很快,有目击者拍的视频在社交平台上传开了。 视频里能看到,桥头那一片山体先是冒出滚滚浓烟,紧接着就是一大片泥石流和石块直冲下来,桥面一下就被冲垮了一大截。 旁边河里的桥墩和桥体还在,但被滑坡砸中的桥墩和桥面直接断了。 这个场面,看着都让人头皮发麻。 其实,关于这座红旗大桥,平时检查什么的都挺到位。 桥梁设计施工都是按规范来的,验收也合格。 事后,官方和专家组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调查,大家最关注的就是,到底是桥本身有问题,还是别的什么外力破坏? 桥梁本身没啥毛病,垮塌的直接原因,是山体滑坡带着泥石流把桥冲断了。 滑坡那股劲儿,真不是一般的工程结构能顶得住的。 这一结论出来,很多人也就明白了,桥梁本身其实是“无辜”的。 说到山体滑坡,这在阿坝州、汶川这些地方其实并不罕见。 那片地方,属于高山峡谷地带,地形本来就复杂,地质条件也比较特殊。 每年夏天,特别是雨季一到,暴雨、强降雨说来就来。 地表水饱和之后,山体里水分多了,地质结构就容易松动。 再加上阿坝州属于地震带,历史上大地震留下的隐患一直都在。 山体结构原来就不稳定,滑坡、泥石流这些自然灾害成了常态。 红旗大桥这次遇上的滑坡,就是典型的极端天气叠加地质灾害。 大桥垮塌后,阿坝州和汶川县的应急反应速度还是挺快的。 整个过程,信息发布得也算透明,媒体和政府通报同步推进,大家随时都能在官方渠道了解最新进展。 有不少网友还是不死心,围绕着“桥是不是豆腐渣”“是不是偷工减料”“是不是设计不达标”这些老问题反复讨论。 其实,这次的调查已经把这些疑虑给打消了。 专家组到现场仔细看了垮塌部位,剩下没被破坏的桥体依然稳稳当当,结构没啥问题。 桥梁验收材料、施工记录一查,都是合规的。 关键是那一段桥墩正好在滑坡冲击带上,泥石流和大块石头直接拍上去,这种外力冲击,别说红旗大桥,世界上大部分普通公路桥都顶不住。 其实我国桥梁设计本来就考虑了不少极端情况,但这次的自然灾害实在太猛烈,属于极端事件。 阿坝州这次应对地质灾害的经验也值得一说。 近年来,当地一直在加大地质灾害监测投入,也建了不少监控系统、预警平台,平时还会组织专门的巡查队伍。 只不过,像红旗大桥这样特殊地形、特殊气候下的突发滑坡,预警难度确实太大。 事发前,相关部门其实已经发布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,但滑坡比预警速度还快。 对于这种情况,现在专家们建议,桥梁选址和设计时要更加注重山体稳定性评估,遇到高风险区域,监测要更密集,技术手段要跟上,比如用无人机、雷达、自动预警设备等,尽量做到提前发现苗头,提前处置。 交通受影响这个事儿也很现实。 红旗大桥一断,周边居民和过往车辆都被卡住了。 好在阿坝州交通部门反应快,马上修建了临时便道,保障基本通行。 与此同时,沿线其他桥梁和公路也做了全面排查,确保没有类似隐患。 后续的修复重建,官方也表示要等地质条件稳定以后再动工,所有方案都要根据专家论证来定。 这一点,大家不用担心,政府肯定会把安全放在第一位。 现在重建计划还没最终公布,等地质评估和专家建议出来后,官方会第一时间通知大家。 这次事件还给相关部门敲了一记警钟。 极端天气和地质灾害一叠加,普通的工程措施有时候真扛不住。 以后在类似地形和气候条件下,不管是桥梁公路还是其他基础设施,前期勘查和后期监测都得再上一个台阶。 很多专家建议,加大科技手段应用,比如用卫星遥感、自动监测、实时预警等方式,提升整体防灾减灾水平。 对于老百姓来说,遇到强降雨、暴雨天气,尽量避免在高风险地带逗留,服从相关部门安排,这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。 参考:深圳新闻网——四川阿坝红旗桥发生垮塌!官方通报:山体变形滑塌所致,无人伤亡
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