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媒声称中国的做法,完全错误了!华尔街日报刊文声称,中国现在的做法,这是选择继续以科技与制造业为核心驱动力,而不是优先改善民生和刺激内需! 这种将科技制造业与民生内需对立起来的说法,根本没看清中国发展的底层逻辑,更忽视了全球经济竞争的现实。 中国14亿多人口的民生改善,从来不是靠短期刺激就能实现,真正的底气恰恰来自坚实的产业基础。 官方数据显示,仅制造业就吸纳了超过1.3亿就业人口,其中高新技术制造业带动的就业岗位年均增长超过8%,这些岗位的平均薪资比传统行业高出30%以上,实实在在的收入增长才是消费的根基。 美国自己搞的制造业回流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。 特朗普政府喊了多年让工厂回流,祭出关税、补贴等一系列政策,结果却是一地鸡毛。 关税壁垒直接推高了原材料和设备进口成本,美国电气制造商协会300多家企业都坦言,关税压力让他们的扩张计划彻底停滞。 普通民众更是苦不堪言,阿拉斯加一家经营18年的餐厅因为铝箔烤盘价格暴涨50%,只能改用平底锅,还得压缩人力成本才能维持运营。 马里兰州的宠物店主算过一笔账,热销的狗用背带要是改在本土生产,售价得从33.5美元涨到114.29美元,最后只能无奈停售。 农民群体的遭遇更惨,2025年1-7月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量暴跌39%,艾奥瓦州、伊利诺伊州堆满滞销谷物,内布拉斯加州农民直言大豆价格跌破成本,播种就是播种绝望。 政府拿出的100亿美元农业补贴不仅杯水车薪,还90%由消费者承担,本质是用民众的钱救产业,中小农场主根本得不到多少实惠。 美媒的指责完全是双重标准,他们看不到中国在发展科技制造业的同时,民生改善和内需刺激一直在同步推进。 国务院出台的政策里明确提出,要打造智慧社区、远程医疗、养老助残等一批民生领域应用场景,让新技术直接服务于日常生活。 “十五五”规划建议更是把大力提振消费放在重要位置,明确要加大直达消费者的普惠政策力度,增加民生保障的财政支出,还会清理汽车、住房等消费领域的不合理限制。 现在中国的消费市场里,智能家电、新能源汽车、数字文旅这些和科技制造业紧密相关的产品越来越受欢迎,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25%,智能家电渗透率超过50%,这正是产业升级带动消费升级的最好证明。 科技制造业带来的不仅是产品迭代,更创造了大量优质就业岗位,居民收入稳步增长,消费信心自然水涨船高。 中国从来没把科技制造业和民生内需割裂开,而是让两者形成良性循环。 制造业升级能提供更优质、更实惠的产品,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。 民生改善和内需扩大又能为科技研发提供广阔市场,倒逼产业不断创新。 美国那种只顾短期政治口号,不顾市场规律的做法,才真正损害了民众利益。 中国的发展逻辑很清晰,只有掌握核心技术、筑牢产业根基,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,民生改善才有持久动力。 那些说中国做法错误的美媒,本质上是不想看到中国通过自身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,他们习惯了用单一视角评判他国,却忘了每个国家的发展道路都有自身的国情基础。 真正的民生改善,从来不是靠短期刺激的“空中楼阁”,而是靠产业支撑的“坚实大地”。 中国坚持科技与制造业为核心驱动力,恰恰是为了给民生改善和内需扩大提供更稳固的保障。 你觉得科技制造业和民生内需之间,到底是对立关系还是相互成就的关系?
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