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茨在欧盟理事会的视频会上拍了桌子,镜头里他脸涨得通红,说要联合欧洲盟友给中国的新能源产品设限。 这已经是一个半月里他第三次拿中国说事儿了,前两次一个说稀土供应不稳,一个说中企抢了德国制造业的饭碗。 可他这边话音刚落,会场里就有记者刷到一条新闻 — 德国 7 月又新增 2100 家企业破产,上半年累计破万的数字,再添一笔沉重负担。 一边是政客拍桌喊 “对抗”,一边是企业扎堆 “关门”,这戏码实在离谱。默茨天天喊 “供应链不安全”,可事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,德国 68% 的稀土加工需求都靠中国,这可不是中国逼出来的,是欧美自己选的。 早年间,欧美嫌稀土加工又脏又费电,高污染、高能耗的活儿全往外推,中国花了几十年钻研技术,把这事儿干得又好又划算。 现在德国造汽车、搞电子,十件里有七件得用中国加工的稀土,享受着低成本便利,转头就喊 “被卡脖子”。 还想靠《关键原材料法案》拆产业链,真要是脱离中国供应链,德国汽车、电子这些核心产业的零部件成本得涨 15%-20%,本就扛不住的企业,只会更难存活,这哪是保安全,分明是给自己挖坑 再说说那离谱的 “抢饭碗” 论调。德国制造业曾经是全球标杆,可这些年在新能源赛道上,步子慢得实在跟不上。中国新能源企业真金白银砸研发,电池技术越做越强,智能化也搞得风生水起。 2024 年上半年,中国电动车在德国本土销量涨了 43%,而德国本土新能源车型增速才 12%。这哪是 “抢”,分明是人家跑得太快,自己追不上。 有意思的是,默茨喊着 “保护本土产业”,德国车企却看得明明白白:宝马在沈阳砸百亿建电池厂,奔驰和宁德时代联手在德国建超级工厂,大众干脆把电动化研发中心搬到了中国。 企业比政客清醒多了,哪里有市场、有技术、有完整产业链,就往哪里去。默茨想拉着欧洲盟友一起对华设限,可欧盟内部早就吵成了一团。 法国心里只惦记着农业和核电,对新能源设限根本不上心;西班牙、葡萄牙靠中国光伏组件搞可再生能源,直言 “制裁就是自断后路”;匈牙利更直接,多次投反对票,说 “对华设限会让欧洲经济雪上加霜”。 之前欧盟试探着给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,结果呢?欧洲消费者买车多花 3000 欧元,本土车企也没占到便宜,没了竞争压力,创新反而越来越慢。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,谁愿意真心跟着干 其实德国经济的问题,跟中国半毛钱关系都没有,病根全在自己身上。俄乌冲突后,德国仓促切断俄气供应,转头买美国的高价天然气,工业用电成本直接涨到中国的 3 倍。 化工、钢铁这些能源密集型企业扛不住,巴斯夫把欧洲最大的化工基地搬到了中国湛江,蒂森克虏伯关掉了本土两座高炉。 再加上核电全面关停,可再生能源又靠天吃饭,供电时高时低。中国的光伏、风电设备本就能帮着缓解压力,可默茨非要搞设限,这不就是给自家的能源困境火上浇油吗 看看那些破产的企业,7 月新增的 2100 家里,60% 都是中小制造企业。它们倒不是被中企挤垮的,而是扛不住能源涨价、借钱变难、订单减少的连环打击。 德国联邦银行的数据显示,上半年企业融资成本涨了 1.8 个百分点,而中国制造业早就回暖,连续 3 个月处于扩张区间,成了全球经济的 “发动机”。 更关键的是,中国从来不是德国的 “对手”,而是最大的贸易伙伴。2023 年德国对华出口 1160 亿欧元,汽车、机械这些德国的优势产品,三成以上都卖到了中国。要是真搞制裁,受损的不光是中企,更是德国自己的企业和工人。 默茨之所以频频拿中国说事儿,说白了就是想转移国内矛盾。德国失业率连着涨了 5 个月,通胀居高不下,老百姓怨气越来越大。 把中国塑造成 “假想敌”,既能讨好保守派选民,又能掩盖联合政府在经济政策上的无能。可这种自欺欺人的把戏,根本救不了德国经济。 现在全球新能源产业的竞争,早就不是 “关起门来自己玩” 就能赢的。中国的技术优势,是在全球市场里拼出来的;完整的产业链,是几十年慢慢建起来的。德国要是执意搞贸易保护,只会让本土企业失去最活跃的市场,技术差距越拉越大。 镜头前的拍桌怒吼再响亮,也掩盖不了现实的冰冷。德国企业用真金白银投票,选择和中国合作;欧盟内部吵成一团,根本拧不成一股绳;德国经济的困境,说到底还是自己的战略失误和政策摇摆造成的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