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身为西宁人,这是我们的骄傲!”
站在大墩岭景区的“西宁之眼”俯瞰市区,市民蔡先生由衷地感慨道。
尽管已是初冬,但天高云淡、五彩斑斓的西宁市区,依然令人赏心悦目!
打造生态之城,西宁正以一份沉甸甸的“绿美答卷”回应时代之问!
这份答卷,书写于高原大地的绿水青山之间——
西宁市多措并举优生态,截至2024年底,森林覆盖率达到37.8%;全市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比例为100%;今年截至9月底,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4.1%,绿色发展指数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一……
从“全国文明城市”到“国家森林城市”,再到连续三年被评为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”,一系列闪亮的名片背后,是西宁聚力打造生态之城,持续巩固好“一芯两屏三廊道”生态保护格局,加快绿色低碳转型,打造生态宜居的高原样板城市,推动高水平生态保护转化为高颜值环境、高价值产品的生动实践,深刻诠释了“绿水青山”真正变为造福人民的“金山银山”。
一辈辈西宁人接力,创造绿色奇迹
“俯瞰漫山鎏金,收藏最美秋韵。”“在‘西宁之眼’看城市与雪山同框,打卡这座城市最惊艳的背景板!”10月,市民张丽蓉被社交平台上频频刷屏的“西宁之眼”观景视频所吸引,迫不及待约上朋友,周末去爬山赏景。“站在山顶远眺,天空澄澈如洗,两山层林尽染,西宁的别样风光尽收眼底。”
据了解,自今年大墩岭景区开放以来,截至10月底,“西宁之眼”在自媒体上点击量达912万次,高居西宁市城市观光人气榜榜首。谁能想到,建国初期北山还是“风吹沙飞无鸟影”的荒芜景象,如今却已成为市民登高望远的生态地标,“绿水青山”的梦想早已照进现实。
一辈辈西宁人接力,创造绿色奇迹。截至2024年底,西宁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7.8%,南北两山绿化率提升至79%,这些来之不易的绿色,正是西宁倾力书写山水文章,打造生态之城的生动缩影。
沿着湟水河由西向东穿行西宁城区,主城区内湟水两岸的大小公园星罗棋布,在高楼间,人们总能与一片片不经意的“绿色”撞个满怀。西宁国家植物园创建扎实推进、甘河城市郊野公园开园运营……近年来,西宁城市绿地面积不断扩大,公园增加至40个,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.08平方米,市民群众出门500米即能走进公园和休闲绿地……这些数字背后,是西宁人民对绿色的不懈追求。
打造宜居城市,乐享生活品质
“天空湛蓝、空气清新、河水清澈、环境整洁,每天出来锻炼,心情舒畅极了!”麒麟湾公园内,退休市民老马高兴地说:“西宁越来越干净了,以前皮鞋穿半天就是一层灰,现在出门几天鞋子还是干干净净,切切实实感受到西宁环境不断改善,变得越来越宜居了。”
宜居的幸福,写在澄澈的“西宁蓝”里。
2024年,西宁成功跻身“中国蓝天百强城市”,蓝天成为闪亮的城市名片,这背后,是我市系统推进大气污染治理、构建科学治污体系的生动实践。机制上,印发4项专项方案,针对煤烟型污染、臭氧污染等关键问题,分别制定“冬防”“夏治”攻坚策略。资金方面,争取中央及省级资金,推进钢铁电解铝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等重点治污项目,组织编制我市美丽蓝天建设项目实施方案。源头攻坚方面,对56家重点涉气企业和67家涉VOCS企业进行技术帮扶,推动西宁特钢等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;严查渣土车、重型货车违法运输行为,对32家机动车环检机构进行抽查检查,完成550辆CNG公交车提前淘汰更新;运用16套机动车冒黑烟抓拍设备、84套网格化微站、100台智慧化工地和400台餐饮油烟在线监测设备,结合无人机巡航、走航车监测等科技手段,实现大气污染靶向治理。
宜居的灵动,流淌于蜿蜒的“湟水碧”中。
全市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比例(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)为100%,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稳定保持100%,“清水绿岸、鱼翔浅底”的生态美景在西宁大地逐步成为常态。我市全面推行“南阳实践”,完成湟水河流域“一河一策一图”环境应急响应方案编制,实现重点河流精准化管控。饮水安全领域,推进大通县5个乡镇级、湟中区13个重点乡镇级水源地划定与调整工作,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100%达标。系统治理层面,启动实施西宁市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等项目,聚焦水污染防治短板弱项,邀请国内专家技术团队精准储备谋划了2025年第二批中央和省级水污染防治项目,为西宁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注入强劲动力。
宜居的根基,深植于脚下的“净土”。
我市聚力打好农业农村、城乡生活垃圾治理攻坚战和“无废城市”建设,协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、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管控、危险废物环境监管等重点工作,动态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,完成4家重点土壤污染监管企业绿色化改造潜力分析,督促指导41处场地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审,推动全市受污染耕地工作,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,危险废物电子联单执行率和安全处置利用率均为100%,全域原生生活垃圾实现“零填埋”。
逐绿前行,赋能高质量发展
生态于西宁,是亮丽底色,更是驱动城市发展的命脉,聚焦生态文明高地、产业“四地”建设中“一个创新服务基地、三个中心城市”定位,西宁正以“绿”为笔,擘画城市发展的崭新图景。
“来到西宁,看到街头巷尾的淡紫色丁香将城市装点得更加雅致,走进西宁野生动物园,凌小蛰等雪豹救护的故事动人心弦。”这个夏天,第一次来西宁的游客陈琳被“丁香”与“雪豹”的双重魅力所征服,“没想到西宁的夏天充满了趣味,加上西宁凉爽的气候,这里是夏天的绝佳避暑地。”西宁凭借独特的高原生态资源,推出的避暑生态旅游线路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像陈琳一样的访客。
走进西宁(国家级)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河工业园区,分布式光伏板在日光下闪烁,车间内机械抓手、“无人巡检”机器人等智能化生产方式迈上新台阶,铝产业中绿电溯源认证、应用磷生铁浇铸及石墨化技术等发展驱动产业转型……锚定加快建设生态文明高地上的中心城市,西宁不断向新逐绿,以产业“含绿量”提升发展“含金量”,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。
绿色,同样浸润于市民的日常。街头,一辆辆新能源公交车成为流动的风景线;今年年初,城北区小桥大街56号院最后几户居民家中天然气设备调试完成,这里的“煤改气”工程顺利完成,天然气点亮了居民的新生活,屋子里再也不用烟熏火燎了,让室内干净整洁起来,为居民们铺就了一条通向清洁取暖的道路。
“我们要做的,就是搭建一座桥梁,让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真正流动起来!”青海省首家碳汇资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在西宁挂牌成立;城北区成功发行全省首张农业碳票,实现了西北地区农业碳汇交易零的突破……西宁正以市场化方式有效推动生态环境价值的实现,探索碳汇交易等多元化产品价值转化实现路径,推动生态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。
一个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充满着生机与幸福的西宁,用一个又一个的生态故事,让我们每一个人引以为豪。要保护好西宁的绿水青山,让这座城市更加宜居、更有活力,让更多人喜欢和向往这座充满魅力与生机的“生态之城”。(记者文月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