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娱乐网

1933 年 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时代,有个面粉厂,故意把自己的面粉袋子上的logo

1933 年 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时代,有个面粉厂,故意把自己的面粉袋子上的logo做小,强调装饰花纹,就是为了给收入低微的家庭主妇,在吃完了面粉之后,把面粉袋改成裙子。这一举动被称为人性的光辉。 在上世纪大萧条的阴影下,有一样看似普通的东西,却意外改变了无数美国家庭的生活——印花面粉袋。 它起初只是用来装面粉的包装,却最终成了许多人衣橱里的“布料宝藏”。 故事要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说起,当时美国经济下滑,圣路易斯的乔治·P·普兰特磨粉公司也陷入困境。 眼看销售一蹶不振,销售主管阿萨·T·贝尔斯灵机一动——他想到,许多农村家庭会把面粉袋洗干净后改做衣服或窗帘,那既然这样,为什么不干脆让包装更漂亮、更实用呢? 贝尔斯没有停留在想法上,他直接行动,他找纺织厂合作,选用了质地柔软、适合做衣服的纯棉布,取代原来粗糙的麻布袋。 为了方便再利用,他特意让公司标志变小,印在袋角,还用能洗掉的墨水印刷,只要搓一搓就能去掉,外观上,他推出了第一批“格纹印花”面粉袋,颜色鲜亮,像衣料一样好看。 这次改良的结果超出所有人的预期,新款印花面粉袋上市后大受欢迎,面粉销量猛涨三成,贝尔斯甚至为此设计申请了专利。 随后,其他磨粉巨头也纷纷效仿,整个行业都开始用上漂亮的布袋包装,原本普通的面粉袋,一下子变成了风靡全美的日用品。 但真正让这项创新意义非凡的,是它给穷困家庭带来的实惠,当时失业率飙升,很多人一家一周的收入只有几美元,买一件新衣几乎不可能。 印花面粉袋却意外成了生活的“救星”,家庭主妇买面粉的同时,也顺带得到了做衣服的布料。 一个50磅的大袋子,够做一条裙子或几件儿童衣服,对那些靠补丁过日子的家庭来说,这是一份实实在在的温暖。 这看似商业行为,其实也带着一份人情味,它让母亲们能用漂亮的布料为孩子缝新衣,让穷人也能体面地生活。 这份“既赚钱又有良心”的设计,与当时有些企业宁可销毁商品也不降价的做法,形成鲜明对比,显得格外有人情味。 更有意思的是,面粉袋进了家门后,成了家庭创意的起点,主妇们会用热水烫洗袋子,搓掉商标,再裁剪缝制成裙子、衬衫或窗帘。 有的还会加上花边、纽扣等装饰,把一块包装布变成独一无二的衣服,后来,街头常能看到穿着同款花布裙的孩子,那成了大萧条时期一道温柔的风景。 随着这种风气蔓延,妇女们甚至形成了互助小圈子——有人为拼布交换花色,有人组织缝纫比赛,展示巧手作品,印花面粉袋从商品包装,变成了女性创造力和社区温情的象征。 到了二战期间,布料紧缺,这种节俭又巧思的做法继续被保留下来,成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,直到战后纸袋普及、经济恢复,印花面粉袋才慢慢退出舞台。但它的故事并没有被遗忘。 回头看,这个小小的布袋是一场商业上的灵感胜利,是一份在困境中送出的社会温暖,也是一种生动的文化创造。 贝尔斯的发明,既让公司起死回生,又在艰难岁月里给无数家庭带来尊严与希望,那一块块花布,至今仍在述说着人们在贫困中不屈的创造力,以及在平凡生活里流淌的人性光亮。 主要信源:(澎湃新闻——美国人在艰苦岁月时用面粉袋做的衣服,时尚程度吓你一跳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