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庆油田发现者谢家荣吞下一整瓶安眠药,在睡梦中离世,第二天,妻子吴镜侬在他身边发现了一张字条,上面短短十个字令人泪目。 1898年出生的谢家荣,是中国地质勘探界的“拓荒者”。17岁考入清华学堂,23岁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地质学博士学位,回国后一头扎进深山戈壁,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找油事业。在那个“中国贫油论”甚嚣尘上的年代,西方专家断言“中国永远不可能找到大型油田”,可谢家荣偏不信这个邪,他带着地质队走遍大江南北,风餐露宿是常态,渴了喝泉水,饿了啃干粮,身上的地质锤敲遍了无数岩层,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地质数据。 1959年,正是谢家荣带领团队在松辽盆地提交的《松辽平原石油地质普查报告》,明确指出大庆地区有巨大的含油潜力,为后续大庆油田的开发奠定了关键基础。那句“大庆油田的发现,打破了中国贫油的神话”,背后藏着他和团队无数个日夜的坚守——为了核实一个地质构造,他曾在零下30度的东北雪原徒步数十公里;为了采集岩芯样本,他冒着塌方风险钻进废弃矿坑;为了绘制精准的地质图,他常常在煤油灯下工作到天亮,眼睛布满血丝也不肯休息。 可这位立下赫赫功勋的科学家,在特殊年代却遭遇了不公待遇。有人诬陷他“勾结海外势力”“伪造地质数据”,把“中国贫油论”的帽子扣在他头上,让他接受无休止的批斗和审查。曾经的科研伙伴不敢与他往来,学生们被迫与他划清界限,就连他毕生珍藏的地质资料,也被当作“反动材料”没收焚毁。他被下放到农场劳动,每天干着繁重的体力活,曾经握地质锤、绘图纸的手,被磨得布满老茧,指关节变形肿胀,可他从未放弃过对地质事业的执念,偷偷在衣角、烟盒上记录观察到的地质现象。 妻子吴镜侬看在眼里,疼在心里。她知道丈夫的为人,一生清廉正直,连公家的一张纸、一支笔都舍不得浪费,怎么可能是“反动分子”?她偷偷给丈夫送药、送吃的,在没人的时候安慰他:“忍一忍,总会过去的,你的功劳,国家和人民不会忘记。”可谢家荣的身体和精神早已被摧残得千疮百孔,长期的批斗让他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,整夜失眠,体重从140斤降到不足100斤,曾经挺拔的脊梁也变得佝偻。 1966年8月24日,谢家荣像往常一样早起,给妻子做了她爱吃的粥,还叮嘱她“照顾好自己,别太牵挂我”。吴镜侬当时没多想,只当是丈夫心情好转,可她万万没想到,这竟是丈夫最后的叮嘱。第二天清晨,她发现丈夫躺在床上,面色平静,没有一丝痛苦,身边放着一个空了的安眠药瓶,还有一张折叠整齐的字条。 颤抖着展开字条,上面只有短短十个字:“为国找油,死而无憾,安息。” 吴镜侬瞬间崩溃,抱着字条失声痛哭,泪水浸湿了纸面,也冲刷着这些年积压的委屈与悲痛。她知道,丈夫不是想不开,而是被无尽的折磨压垮了;他不是不爱这个世界,而是太爱这片土地,太想看到中国的石油工业崛起,可现实的残酷让他无力承受。 谢家荣的离世,让地质界失去了一位巨匠。他的学生们得知消息后,纷纷落泪,有人说:“谢先生是为石油而生的,他的地质锤,敲开了中国找油的大门。” 后来,大庆油田年产原油突破5000万吨,成为中国最大的油田,每当有人提起这段历史,都会想起那位白发苍苍的地质学家,想起他在雪原上跋涉的身影,想起他留给世人的那句“为国找油,死而无憾”。 1980年,谢家荣的冤案得以平反,国家为他恢复了名誉,追授他“中国地质事业终身成就奖”。可这一切,他都没能亲眼看到。如今,在大庆油田历史博物馆里,陈列着谢家荣当年使用过的地质锤、笔记本和那张珍贵的字条复制品,无数参观者驻足凝视,为这位科学家的奉献精神动容。 谢家荣的一生,是“以身许国”的一生。他用毕生坚守打破了“中国贫油论”,用生命诠释了科学家的家国情怀。那张短短十个字的字条,不仅是他对这个世界的告别,更是他对祖国最深沉的告白。这种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,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与敬仰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