熬夜蹲直播间比价、对着满减规则精打细算、穿梭于各大商场打卡优惠……11月11日,第17个“双十一”购物狂欢节又来了!
这个原本专属于电商的促销盛宴,早已告别线上“单打独斗”的格局,吸引越来越多线下商家踊跃加入,借力消费盛事展开促销攻势,线上线下同频共振,让三亚的消费市场焕发蓬勃生机。
这个“双十一”,你是否也加入了这场“买买买”的热潮?
直播“云逛”升级
实体商场焕发新活力
“这款国产潮牌卫衣‘双十一’直降150元,叠加官方推出的450元团500元服饰券,到手只要299元!”11月11日,三亚某服装品牌的抖音直播间里,主播手持商品边走边播,并实时回应着网友“有没有大码”“能不能线下试穿”的提问。直播间隙,她还细心为线上观众对比不同款式服装的面料质感,演示搭配效果。
这个“双十一”,三亚许多实体店凭借“优惠直接、体验感强”的优势,赢得了不少年轻人的青睐。比如,三亚大悦城、三亚湾壹号等商业综合体有许多店铺开设了直播,并通过网红博主进行打卡推介,同时推出多重团购优惠活动,通过“线上种草+线下体验”的模式,把直播间的流量转化为商场的人气,打破线上线下的壁垒,让消费回归真实可感的生活场景。
值得一提的是,通过走访调查,记者发现,随着商业综合体的业态升级,餐饮不再是购物的配套,而是成为吸引客流、带动二次消费的核心引擎。
“商场的尽头是食堂,这个‘双十一’我囤了一大堆餐饮店的优惠券,趁着这个好时机饱餐一顿。”市民吴云静的话,道出了餐饮业在三亚“双十一”期间展现出的强劲消费驱动力。
本次“双十一”期间,三亚各大商场的餐饮优惠覆盖多元品类,既有连锁品牌的超值套餐,也有本地特色美食的专属福利。不少商场还推出“餐饮+零售”联动活动,商场消费满额可兑换餐饮优惠券,有效延长了消费者的停留时间。“本来是来买衣服的,看到满减送的餐饮优惠券,顺便吃了顿火锅。”“00后”市民林子涵如是说。
消费心态迭代
热情与理性的平衡之道
“现在我已经不会跟风‘剁手’,而是有计划地进行生活用品采购。”“90后”宝妈符女士直言,10年前的“双十一”,主要是购买大量衣服,5年前的“双十一”买了各种美妆,“那时候,更注重‘悦己’,但现在消费观念趋于理性,基本上囤的都是生活必需品。”
“‘双十一’期间购买物品,算算比平时还是可以节省不少钱。”市民赵勇对“双十一”消费保持着积极态度。
在消费选择上,国货品牌的崛起已从文化现象深化为品质信赖。越来越多人在“国外进口”和“国货消费”之间,选择了“国货消费”,这种选择已超越了单纯的情怀驱动,进入对品质和技术信赖的认可新阶段。
“趁着促销活动,我买了小米手机,给女朋友买了华为手机。现在国产手机功能很强大,颜值也很高,我们都很喜欢。”市民蔡明说。
据社交平台SoulApp联合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《2025Z世代双十一消费行为报告》显示,和2024年相比,会特别倾向购买国货/国产品牌出现明显增长趋势的领域TOP3分别是:手机、家电以及保健食品/膳食补充剂。
物流加速度
“超快收货”刷新消费感知
今年“双十一”,让消费者惊喜不已的还有“闪电收货”的体验。“晚上8点付完尾款,再刷新一下页面,就已经显示发货了,有些商品甚至第二天就收到了。”市民李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笑称,“以前‘双十一’买东西,一个月都没见发货,现在商家发货速度比消费者后悔速度还快。”
许多消费者都有同样的感受,现在的“双十一”战线拉长,往年都是当天搞活动,现在已变成提前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就进入了“双十一”狂欢。商家们也都早早备好货,线上大多店铺都不再有漫长的“预售”等待。
11月11日晚,在天涯区文明路一家菜鸟驿站里,扫码枪“嘀嘀嘀”的提示音此起彼伏,工作人员忙着搬货入库,取件市民有序排队。扫码声、搬箱碰撞声、工作人员的招呼声,交织成最热闹的忙碌旋律。
“这半个多月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。”驿站工作人员小李甩了甩发酸的胳膊,声音略带喘息,“大促期间包裹是平日里的好几倍,加上促销提前,我们得连忙一个月左右。”
从线上直播间的“云逛”热潮到线下商场的烟火人气,从国货消费的品质认同到“超快收货”的服务升级,这个“双十一”,既延续着消费狂欢的热度,更彰显着市场升级的深度。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、消费心态的理性迭代、服务效率的持续提升,共同勾勒出三亚消费市场的活力图景。
(记者冯晨阳)
相关稿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