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娱乐网

中国为什么执意要发展高铁,而不是廉价航空?   因为中国在做一个赌注,赌得就是你

中国为什么执意要发展高铁,而不是廉价航空?   因为中国在做一个赌注,赌得就是你用电,以后不要钱!并且看现在的趋势,我们已经赌赢了。   在世界各国拼命发展廉价航空、把“飞得起”当作交通平权象征的背景下,中国却反其道而行之,把重金和资源都砸进了高铁。   不少人不理解,中国怎么就这么执着于修铁路?难道不怕亏?是为了面子工程,还是另有盘算?   其实这不是一时的选择,而是一场长达二十年的国家级赌局。   赌的不是票价高低,也不是便利体验,而是能源安全、电力自主和未来国家战略的底牌,从现在的趋势来看,这场赌局,中国已经赢了一半。   中国高铁的版图已经铺到让世界侧目,截至2024年底全国高铁营业里程达到4.8万公里,占全球高铁总里程的七成,覆盖了全国97%的五十万人口以上城市。   这不是简单的交通布局,而是电力驱动下的国家级基础设施战略。   交通方式的选择,背后是能源结构的博弈,高铁靠电跑,飞机烧油飞,电可以自己发,油却得靠进口。   2025年,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%,这意味着每飞一架飞机,背后都牵着一根通向海外的“油管子”。   高铁则不同,它直接“插电”上路,接入的是中国自己的国家电网,而不是动不动就暴涨的国际原油市场。   更重要的是中国电力的底子已经今非昔比,到2025年,45条特高压输电线路已经建成,形成了“西电东送”的格局。   西部大山里发的水电、风电、光伏,能稳定输送到东部高负荷城市,这套电网系统,不仅撑起了高铁的动力,也让中国的能源使用更高效、更清洁。   而廉价航空的“便宜”,其实很脆弱,虽然春秋航空在2024年第三季度赚了26亿元,但乘客投诉也破了万条。   票价低不代表总成本低,尤其是在油价飙到每桶91美元的当下,航空公司一边靠高额行李费维持利润,一边频繁被乘客吐槽。   相比之下,高铁十年来票价基本没变,运营成本却下降了40%,原因很简单,电便宜了,技术成熟了,效率上去了。   从发展速度来看高铁也早已把廉价航空甩在身后,2004年提出的《中长期铁路网规划》,原本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铁路总里程10万公里,但实际远超预期。   到2024年,高铁已经建成4.8万公里,预计2035年将达到7万公里,与之相比,中国低成本航空的市场份额只有12.7%,不仅远低于欧美,更赶不上东南亚那些地少人密的国家。   中国要靠飞机串起城市群?从地理格局看,根本不现实。   高铁的力量,还体现在它带动区域协调发展上,不少偏远城市因为高铁线穿过,一夜间被拉进了全国经济圈。   京沪高铁一天能拉动1600万人次流动,相当于每天有一个超大城市的人口在高铁上流转。   从中老铁路到雅万高铁,中国高铁也不仅跑在国内,还开出国门,成了“一带一路”的金字招牌。   再看技术层面,中国高铁的跑分也不低,CR450动车组样车已经跑到450公里时速,能耗比上一代技术低了20%。   更关键的是这些技术是自己攒出来的,不靠进口,如今中国主持制定了国际铁路联盟高速铁路领域全部13项国际标准,换句话说游戏规则已经部分由中国来写。   而在出行之外,这场赌局的核心,其实是电力的未来,高铁背后的电价,正悄悄改变交通成本的底层逻辑。   水电、风电、光伏的成本持续走低,让高铁这种电力驱动的出行方式更具经济性。   反观航空,燃油成本占比三成,一涨价就连带票价飞升,乘客要么忍受服务缩水,要么被迫支付各种附加费用,所谓“廉价”,最终变成“廉服务”。   不仅是技术和成本,高铁更符合中国的资源禀赋,中国“富煤、少油、缺气”,但电力可以靠煤、水、风、光统统转化。   这决定了,中国发展高铁不是炫技,而是一种能源对冲,一边是国际油价的不确定性,一边是国内电价的可控性,一边是燃油依赖,一边是能源自主,这笔账算清楚了,才有高铁铺天盖地的底气。   不仅如此,高铁网络的稳定性、准点率和可达性,也远超航空,飞机一遇天气就延误取消,机场距离市中心又远,航班密度也难以覆盖中小城市。   而高铁从城市中心直接出发,穿城而过,连通的是生活圈,不是候机楼。   在国际上,廉价航空的成功往往建立在交通高度密集、国家面积较小的前提上,而中国地广人多、城市分布分散,靠飞机铺开全国网络,成本高,效率低。   更别说,一旦国际局势紧张,油价疯涨,航空运输立刻受限,而高铁依然照跑不误。   所以中国押注高铁,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票价便宜或速度快,而是从能源结构、地理布局、经济成本、安全稳定等多重维度做出的综合选择。   这是一场围绕“电”的国家战略布局,赌的是未来,赌的是一个能源自足、技术自主的国家,能不能用自己的电力系统,托起整个交通体系。   信息来源: 《求是网评论员:中国高铁:做对了什么?》——求是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