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朗普太直了,直得你都有点不好意思说他坏,当主持人质问:“你怎么能信中国这种坏人?”特朗普一句话当场打断,把主持人噎得半天没接上话,脸都僵住了。 2025年6月福克斯新闻演播室里的这一幕,与其说是主持人玛丽亚·巴蒂罗莫在质问特朗普,不如说是不小心撞在了对方不按常理出牌的枪口上。 当她搬出“中国黑客攻击”、“窃取知识产权”这些老调时,大概没料到会被特朗普一句“你觉得我们就不会这么对待他们吗?世界就是这样运转的,这是一个肮脏的世界”噎得哑口无言。 特朗普这句直白到近乎粗粝的回应,像一把钝刀划破了美国在政治舞台上精心编织的道德面纱,而现实中的案例和数据,恰恰印证了他口中“肮脏的世界”并非空穴来风。 早在2013年,前美国国家安全局外包商工作人员斯诺登曝光的“棱镜计划”就已经把美国的监控版图摊在了阳光下。 这个由美国国家安全局主导的秘密项目,让微软、谷歌、苹果等9家国际互联网公司配合收集民众的电子邮件、通话记录甚至视频照片,范围不止覆盖美国本土,连德国、韩国等多个国家的网络设备都未能幸免。 值得玩味的是,斯诺登提供的文件显示,美国在2009年二十国集团峰会上监听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,还专门为122名外国领导人建立了信息数据库,仅关于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的报告就有300份。如果按照主持人的逻辑,这些行为又该如何定义? 而比“棱镜计划”更夸张的是“密钥”计划,这个被曝光的大规模监控系统几乎能涵盖所有网上信息,2012年一个月内就存储了410亿条各类数据,情报分析人员甚至不需要法律批准书就能实时监控个人互联网活动。 这些数据像潮水一样涌进数据库,虽然内容只能保留3到5天,但元数据可保留1个月,特定信息还能另存5年。美国在动辄指责别人“窃取信息”时,恐怕忘了自己早已把监控的触角伸到了全球网络的每个角落。 到了去年,这种“前出狩猎”式的网络行动更是变本加厉。美国网络司令部的网络国家任务部队在这一年部署了超过85次任务,覆盖至少80个网络,这个数字比2024年之前所有行动的总和还要多。 在这之前,美国已经在全球23个国家的75个海外网络上开展过50余次行动。这些数据冷冰冰地摆在那里,比任何指控都更有说服力,美国在网络空间里四处活动时,突然摆出受害者姿态指责别人,难免显得有些双标至极。 再往前追溯,2010年针对伊朗核设施的“震网”病毒事件,至今仍是网络战史上的标志性案例。这种由美国和以色列联合开发的恶意软件,专门攻击工业控制系统,导致伊朗纳坦兹核设施内大量离心机报废。 当时的美国政府对此讳莫如深,但后续披露的信息证实了其参与。如果说“窃取知识产权”是罪名,那么这种直接破坏他国关键设施的行为,又该如何定性? 特朗普那句“我们做过很多事”,其实是捅破了一层窗户纸。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,道德说辞往往是利益博弈的装饰,就像有人一边挥舞着规则大旗,一边却在台下小动作不断。 福克斯的主持人大概习惯了这种话术体系,才会被如此直白的拆穿弄得措手不及。毕竟当大家都在演一出“正义使者”的戏码时,突然有人站起来说“我们也没那么干净”,这种坦诚反而让人一时无法接受。 但现实就是如此,就像斯诺登曝光的那些文件一样,不管用多少华丽的辞藻包装,国际政治中的权力游戏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,特朗普的直率不过是把这种灰色地带摆到了台面上而已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