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8年,一个日本人冒充中国人,加入了解放军,征战半个中国,立下汗马功劳,还参加了抗美援朝,但是,没多久他就暴露了身份! 战火纷飞的东北大地,一名15岁少年藏起日本身份,化名张荣清投身解放军行列。他随部队南征北战,立下赫赫战功,甚至踏上抗美援朝战场保家卫国。可就在枪林弹雨中,这层隐秘何时会被揭开? 砂原惠1933年出生在日本福冈县一个普通家庭,父亲在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搞矿物研究。1938年,五岁的他随父母来到中国东北阜新,那地方煤矿密集,日方对当地工人压榨严重。父亲亲眼看到那些不公,私下里对军国主义政策不满,这让小砂原惠从小就接触到不同的声音。 1945年,日本投降前夕,父亲在阜新病逝,12岁的砂原惠和母亲一下子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。战后混乱,他们没法回国,只能流落到辽宁北镇乡村。那里,村民从他们的口音和模样看出是日本人,却没赶他们走,反而给了些吃的住的。这份朴实善良,让砂原惠对中国人民有了最初的温暖印象。 1948年,土地改革运动推进到北镇,工作队把砂原惠一家划为贫雇农,分给他们土地和财产。他拿到那份土地契约时,看到解放军战士帮着丈量地界,耐心给群众讲政策,跟那些烧杀抢掠的日军完全两码事。这件事彻底打动了他,15岁的他决定参军,为这片土地出力。他给自己取名张荣清,登记时说自己是辽宁本地孤儿,父母早亡,出身穷苦农户。就这样,他加入了东北民主联军独立九团,从一个日本少年变成了中国战士。 张荣清入伍后,很快就适应了部队生活。凭借小时候跟父亲学过的测绘本事,他被分到侦察连。辽沈战役打响那会儿,东北平原上到处是国民党军的炮火点。他负责潜入敌后测坐标,那些情报直接帮解放军炮兵砸中要害,摧毁了不少敌炮。一次强渡冰河的任务,他测出水深宽度,给大部队找准渡口,突袭敌仓,缴获大批弹药。这下子,国民党防线乱了套,张荣清也得了表彰。 部队南下后,张荣清随四野转战华北。平津战役中,天津外围街巷战激烈,他带队勘测阵地,提供数据让主力顺利推进。这些仗打下来,他用中国人的身份,为全国解放添了不少砖瓦。1950年,抗美援朝战争爆发,按照国际惯例,日本战败国民不能上前线。部队里不少日籍人员都被留在了后方。张荣清不服气,他找领导递上申请书,说自己是中国人,为祖国打仗理所应当,还写了入党志愿书。领导看他平时表现硬气,就批了。他成了极少数踏上朝鲜战场的日籍志愿军战士。 朝鲜那头,山高路陡,冬天零下三十多度。张荣清继续干侦察活儿,顶着美军飞机炸弹,测机场跑道坡度长度。一次端炮兵阵地的任务,他带小分队潜伏三天三夜,摸清敌情后炸掉几门大炮。上甘岭阻击战,他反复校正火炮落点数据;金城反击战,又指引部队绕过雷区,直捣敌腹地。这些贡献,在志愿军艰苦作战中帮了大忙。张荣清的足迹,遍布朝鲜战场的多个关键点。 可好景不长,1953年夏天,母亲在国内病重。地方干部去慰问时,从旧信件里看出蹊跷,消息一层一层报到部队。前线政委找张荣清谈话,他一看母亲的家信,就坦白了日籍身份。组织上考虑到国际因素,把他调离战场,送回后方。他服从安排,去了东北航空学校干技术工作。那儿有被俘的关东军飞行员在帮忙建空军,他起初不理解为什么给他们好待遇,后来领导解释是为了新中国航空事业加速发展,他才慢慢接受,继续埋头干活。 1955年,母亲病情恶化,张荣清恢复了日语,办手续带她回日本。回国后,他试着办公司,推动中日民间交流,可因为那段经历,处处碰壁,生意没做成。即便这样,他没灰心。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,他开始频繁来中国,组织日籍老兵重访旧地,看看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变化。2010年,他带队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活动,对记者说,这是回国,不是访问。到晚年,他最大的心愿是死后把一半骨灰葬在中国。2021年6月24日,砂原惠走了,一生都觉得自己是中国人。 砂原惠的故事,说到底是中日人民深厚情谊的见证。中国人民的宽广胸怀和革命事业的强大吸引力,让他从一个流亡少年变成坚定的战士。这不光是个人传奇,更折射出那个时代无数人投身解放的热血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