潮新闻记者沈爱群
11月12日上午,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,介绍教育部等七部门《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》有关情况。

发布会现场(记者沈爱群摄)
发布会现场,潮新闻记者观察到,浙江省教育厅厅长陈春雷在会上介绍的浙江中小学科技教育经验,成了现场记者追逐的焦点。
教育部发布的2025年普通高中学生素质素养监测报告显示,浙江普通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位居全国第2位。
陈春雷表示,这一傲人数据背后是浙江教育一直传承着创新的基因。“宁波、温州也分别涌现出‘院士之乡’‘数学家之乡’的现象,今年年初杭州的‘科技六小龙’火爆出圈。这些都是我省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生动缩影。”
陈春雷谈到,回顾探索实践,浙江主要聚焦课程、机制、师资三个方面,着力构建省域科技教育发展生态:
坚持改革,夯实科技教育的基础。1988年,浙江成为最早开设初中综合科学课程的省份之一,已连续坚持37年。2014年,率先实施新高考改革,将通用技术、信息技术纳入高考的选考科目。2016年起,实施中小学工程启蒙教育,累计培育科技教育改革样本校101所,开发科技教育的项目500多个。持续加强科学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,在全面建设科学实验室的基础上,全省近八成的学校建有科技教育特色的教室。
打通壁垒,完善协同育人的机制。浙江省先后召开了六届全省中小学科技教育大会,协同省科协、浙江大学等13家单位成立“浙江省STEM教育协同创新中心”,联合开展课程开发、师资培训等。聘请1000余名科研工作者担任中小学“科学副校长”,整合社会科普场馆等资源,建设3208个区域性科技教育基地,实现社会大讲堂和学校小课堂的有机融合。实施“百名科学家进中小学课堂”的活动,已先后邀请了施一公、潘建伟等院士为全省中小学生同上一堂“科技教育课”。
研训引领,建强专业师资队伍。浙江建立了覆盖全省90个县(市、区)的省市县三级科技教育“教研联系人”制度,开展常态化科技教育教研工作。与美国印第安纳州等地持续开展“STEM课程平移项目”,800余名教师完成专业研修,拓宽了国际视野。创新实施“院士进师训”工程,开展骨干科技教育教师培训,有效提升了教师的科学素养。
未来,陈春雷表示浙江教育将在夯实创新人才根基方面重点做好“三篇文章”:
一是“强基”文章。把科技教育作为推进浙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,在课程资源、育人方式、评价体系、师资队伍、数字赋能和协同机制等方面持续探索,推进科技教育体系建设,特别是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,让“做中学”真正成为常态。
二是“试点”文章。积极实施“科技高中”改革试点,聚焦数理生化、工程技术等领域开发特色课程,让学生早进课题、早进实验室,强化与浙江大学、西湖大学、之江实验室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合作,借助青少年高校科学营、中学生英才计划等载体,为学生提供更高阶的科研科创体验。
三是“人工智能+”文章。聚焦人工智能这个关键的变量,把人工智能素养提升全方位融入科技教育,聚焦学教方式变革,探索智能学伴、虚拟实验、智能导师等创新应用,重塑教与学的流程,让学生在“学好人工智能”“用好人工智能”中发展提升创新素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