转自:光明日报
近年来,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,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,全面实施“五好”教育工程,推动全县教育事业从追求速度、规模、硬件升级的外延式发展转向追求教育公平、优质和可持续的内涵式发展,着力打造县域教育新高地。
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学谋划教育强县新蓝图
教育投入优先保障。长沙县落实教育经费“两个只增不减”要求,将新增财力的90%用于保障民生。近3年投入110.73亿元兴办教育,其中新改扩建19所学校,新建公办幼儿园34所。
教育人才优先补充。长沙县出台《长沙县教育人才引进培育实施办法》,5年投入1.17亿元专项经费,构建具有“星沙特色”的教育人才政策体系。近3年,面向全国精准引进名优校长、教师11人,选调招聘优秀教师及高校毕业生近1500人,累计培训教师5.6万余人次。
教师待遇优先落实。长沙县建立完善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,优化财政支出结构,确保教师人均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工资水平。落实农村教师待遇,按200~500元/月发放乡镇工作补贴、150~300元/月发放人才津贴等福利,全县万余名教师安居乐业。
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充分激发教育强县新动能
全面深化教育督导改革。长沙县成立县级教育督导委员会,建立督学责任区制度,选聘38名专职督学,在湖南省率先开展镇街履行教育职责专项督导,为教育政策落地“最后一公里”提供坚实保障。
高效推进教育品质融城改革。长沙县出台《长沙县基础教育品质融城三年行动方案(2024—2026年)》,74所学校完成校名规范,引进3所省内优质高中托管县内3所高中,让长沙县学子在家门口入读市内优质学校。
全域实施集团化办学改革。2023年9月,长沙县在湖南省全域率先推行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,在全县组建8个义务教育集团,实施以城带乡、以强带弱的教育发展新模式。2年多来,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平稳落地,优质均衡成效凸显。
强力推动质量评价改革。长沙县制定《高中教育综合素质评价方案》《义务教育集团办学评价方案》,分学期开展学校教育教学常规视导,着力推动从“校本”评价向“生本”评价发展。将评价结果运用到教师职称评审、评先评优、绩效奖励和人事调整等方面,提升学校办学质量。
围绕人民满意目标奋力书写教育强县新答卷
梧桐成林,群凤来栖——“品质型好学校”竞相绽放。长沙县统筹推进县域学校布局优化,实现学校建设与住宅小区开发规划、建设、验收、交付“四同步”。引进19个省内优质教育品牌,培育本土教育品牌9个,打造教育强镇8个。全县共有省市文明校园43所,绿色学校102所,市级“未来学校创建校”9所。
头雁高飞,众雁齐追——“专家型好校长”领航前行。长沙县通过“引育留用”机制,引进和培育名优校长24人;实施“头雁工程”,举办“校长论坛”,开展“校长说课程”“校长示范课”活动,全面激发校长干事创业活力。目前,拥有省级名校长5人、市级名校长6人,2人入选省“名师名校长计划”。
眼中有光,心中有爱——“扎根型好班主任”呵护成长。长沙县常态化举办“班主任风采大赛”,推出“班主任节”,选树“十佳班主任”“扎根型好班主任”。实施班主任“青蓝工程”,开展班主任专题培训,以赛促培、学培相长,构建“学校—集团—县研训中心”德育教研三级联动机制。
德艺双馨,梯队共进——“专业型好教师”淬炼本领。长沙县扎实推进青年教师成长营等十大工程,开设10个专题培训,开展“青年说”等活动,建成38个省市县名师工作室(站)。强化教师梯队建设,着力培养具备“四有”“四能”素养的专业型教师。
五育融合,星耀未来——“成长型好学生”全面发展。长沙县陆续打造“行走的团徽”“耕耘吧!少年”劳动教育等品牌,推进体艺“2+1”活动,建成28所劳动教育试点校、41个校外实践基地。推动“小初高”一体化贯通培养,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。3年来,全县获评省市“三好学生”468人,省市优秀学生干部165人,省市新时代好少年19人。学生在各级艺体科技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4000人次,1名学子获全国奥赛一等奖,5名学子取得全国科技和信息技术创新大赛奖项。
(付旭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