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娱乐网

台北故宫院长萧宗煌叫嚣,“故宫文物是在“中华民国”时带到台湾的,属于“中华民国”

台北故宫院长萧宗煌叫嚣,“故宫文物是在“中华民国”时带到台湾的,属于“中华民国”的财产。” 这话一出口,大陆那边国台办立马跳出来反击,说这完全不符合历史真相,还扯上基本常识问题。 整个事件像是一场文化界的拉锯战,得从头说起,才能搞明白是怎么回事。 先聊聊这些文物的来头吧,大家都知道,北京故宫是明清两朝的皇宫,里面藏着无数宝贝,从宋元明清一路传承下来。 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,日本侵占东北,北京城眼看不安全了,故宫的当家人就决定把文物打包南迁。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,总共装了上万箱,包括瓷器、书画、青铜器啥的,第一批1933年从北京运到上海,藏在租界仓库里。 结果抗日战争一打响,这些箱子又得继续跑路,分成三路:一路沿长江去汉口,一路坐火车到西安,还有一路去太原。 战火到处烧,它们就到处躲,1938年南路跑到长沙的大学图书馆,后来又去贵州安顺的山洞里藏身。 中路在陕西宝鸡挖地窖,北路辗转延安也到西安,整个过程跨越好几个省,行程上万公里,简直像一部冒险电影。 想想那时候交通多落后啊,箱子在路上颠簸,押运的人提心吊胆,生怕出点意外。 1941年,这些宝贝终于集中到四川,南路的去重庆附近的乡村仓库,其他的到乐山和峨眉。 战争结束1945年,又东归到重庆码头清点,1947年回南京新库房,本来以为能安稳了,谁知内战又起,1948年底形势急转直下,蒋介石下令选精华部分运到台湾。 1949年到基隆港,先搁在台中糖厂,后来移到台北建新馆,1965年台北故宫正式落成,这些宝贝成了核心藏品。 现在台北故宫总藏品近70万件,北京故宫有180多万件,但台北的那些多是精品,因为当初挑的都是顶尖货色。 这迁徙过程可不简单,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,像故宫的老员工马衡、易培基他们,冒着生命危险护着箱子。 跳到现在,2025年北京故宫建院百年,大办活动,其中有个“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”,跟台湾的沈春池文教基金会合作,展出200多件南迁相关的资料和文物。 这展一开,台湾那边就炸锅了,有人说这是两岸官方合作?台北故宫赶紧澄清,说不是官方合办,只是民间基金会的事。 他们强调,交流得在对等尊重的基础上,还得确保文物能安全回来。 北京故宫院长王旭东在院刊里写文章,说南迁文物成了两岸故宫的共同珍藏,是文脉的伏笔,暗示未来可能回归统一。 这话传到台湾,立马引起反弹,萧宗煌的发言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蹦出来的。 11月在立法院,民进党立委伍丽华问他,北京故宫活动里老提“台北文物终将回归祖国”,加上大陆3月修了文物保护法,允许追讨境外流失文物,故宫不担心被要回去吗? 萧院长直接回击,说文物来台时“中华民国”是合法政府,“中华人民共和国”还没出生呢,这些宝贝登记为国家财产,跟台湾土地融合75年,已是台湾文化的一部分。 文化部官员伍丽华也补刀,说北京用故宫搞统战,台湾得警惕。萧不反对交流,但前提是平等,别伤感情。 大陆反应可快了,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在新闻发布会上说,台北故宫的文物大多来自大陆,是中华民族遗产的重要部分,是两岸一中的铁证。 萧的话违背历史事实,基本常识都不对。还强调,这些文物是中华文化在台传承的生动体现。 两岸媒体热闹起来,台湾联合报、自由时报报道说萧霸气回击,听听就好,因为管辖权问题,谁也奈何不了谁。 大陆新浪、人民网则批评这是“台独”思维,分裂文化遗产,这事不止是文物归属,还牵扯两岸关系的大局。 历史上,两岸故宫有过热络交流,比如2011年《富春山居图》两部分合璧展出,一半在北京一半在台北,轰动一时。 2014年北京故宫院长单霁翔还说,北京有宫无宝是误解,其实藏品丰富,但政治一搅和,交流就凉了。 2025年这个展,虽然是民间,但北京放话“文脉伏笔”,台湾觉得是统战工具。 加上大陆新法,允许国家追讨境外文物,台湾担心是不是针对台北故宫的宝贝。 国际上,文物归属争议不少,像希腊大理石雕像在英国大英博物馆,希腊老要回去,英国不给,两岸这事类似,但加了政治层。 这些文物的价值不光是钱,北京故宫一级文物8000多件,台北国宝级214件,但文化意义更大,它们代表中华文明的连续性,从商周青铜到清代瓷器,串起五千年历史。 台北故宫靠这些吸引游客,年参观量上百万,推动台湾文化产业,北京故宫则用它们教育民众,强化民族认同。 两岸分离75年,文物成了情感纽带,也成了争执点,民间有声音,说该合璧展览,让老百姓都看看全貌,但政治现实下,难。 文物本该是共享的宝贝,却卷入政治漩涡,让人唏嘘,这事提醒我们,文化遗产是大家的财富,得用和平方式守护,两岸多交流,少对抗,就能让这些宝贝继续闪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