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娱乐网

德国总理默茨彻底慌了!半年时间,11900家企业倒闭,中企反而成了救命稻草?  

德国总理默茨彻底慌了!半年时间,11900家企业倒闭,中企反而成了救命稻草?   这个数字来自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权威统计,算下来平均每天就有65家企业退出市场,从百年制造企业到中小商户无一幸免,曾经引以为傲的“德国制造”金字招牌,如今正被破产潮蒙上阴影。   默茨刚上台时承诺要重振经济、稳住工业根基,可现实却是企业倒闭速度创下近十年新高,交通仓储业、建筑业、餐饮住宿业成了重灾区,每万家企业中就有近10家走上破产路,这样的局面让他不得不紧急召集内阁开会,甚至放下身段向商界征求对策。   德国企业的倒闭绝非偶然,能源成本飙升是压垮它们的第一根稻草。   作为缺乏本土能源的国家,德国过去一半以上天然气依赖俄罗斯进口,廉价稳定的能源让化工、钢铁等高能耗产业蓬勃发展。   俄乌冲突后,天然气和电力价格翻倍上涨,即便后来有所回落,工业用能成本仍比危机前高出不少,大量企业利润被吞噬,要么裁员收缩,要么直接停产。   更关键的是,德国推进“弃核”“去煤”的环保政策过于激进,可再生能源又没能及时补上缺口,能源供应不稳定让企业不敢扩大投资,甚至开始外流产能。   加上利率上升和疫情期间的政府扶持政策取消,那些本就脆弱的企业失去了缓冲,破产的“补偿性效应”集中爆发,这也是为什么近几个月破产数量同比增幅能达到19.2%的核心原因。   默茨政府的应对措施显然跟不上形势。上台前喊出的“提振工业竞争力”口号,到现在没拿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。 德国的政治联盟本身就存在分歧,环保派坚持激进的减排目标,工业派则呼吁降低能源成本,政策制定陷入两难,导致不少改革举措迟迟无法落地。   德国工商总会的专家早就预警,经济衰退已经削弱了企业的流动资金状况,高能源成本更是雪上加霜,但政府的补贴政策要么额度不够,要么申请流程繁琐,很多中小企业根本享受到。   商界的不满情绪越来越浓,不少企业主公开表示,现在的政策让他们看不到希望,继续留在德国只会越亏越多,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德企选择向外转移产能。   有意思的是,中国资本成了不少德国破产企业的“救命稻草”。   就在不久前,华纬科技以1030万欧元收购了破产的德国百年企业Vitz公司的全部资产,包括土地、厂房、设备和知识产权。   这家成立于1908年的企业,专注于弹簧和冲压件生产,客户涵盖汽车工业等多个领域,2024年还有3400万欧元营业额,却还是没能扛过危机。   中资的介入不仅让这家百年老厂得以延续,还能借助其技术和客户资源拓展欧洲市场,这种双赢的合作正在变得越来越普遍。   除了被收购,更多德国企业主动把产能转移到中国,一方面能享受稳定的能源供应和更低的生产成本,另一方面也能依托中国庞大的市场和完整的产业链提升竞争力,这其实是全球产业格局重构的必然结果。   德国工业的困境本质是结构性失衡造成的。   一味追求环保目标却忽视能源安全,坚守传统制造优势却在数字化、绿色转型上动作迟缓,政策制定脱离企业实际需求,这些问题叠加在一起,才导致了如今的局面。   德国研究与创新专家委员会的报告早就指出,德国在研发和创新方面已经落后于中国、美国等主要经济体,数字化和去碳化的红利没能充分显现,传统产业占用了大量资源,新兴产业却缺乏资金和人才支持。   这种情况下,企业倒闭潮不是短期现象,要是默茨政府不能尽快平衡环保与经济发展、稳定能源成本、优化营商环境,“德国制造”的优势可能会进一步丧失。   而且全球产业竞争越来越激烈,没有哪个国家能靠吃老本立足,德国的教训也给其他制造业大国提了个醒,产业转型既要坚定方向,也要讲究节奏和方法,不能顾此失彼。   一个国家的工业根基不是一天建成的,但崩塌可能就在转瞬之间。   德国用几十年打造的制造神话,正在被不切实际的政策和外部环境变化慢慢侵蚀,而中资的进入和德企对华转移产能,不仅是企业自救的选择,更是全球产业链向更高效、更稳定方向发展的体现。   那么问题来了,你觉得德国要想稳住企业、重振工业,最该先解决哪个问题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