荀子与春申君
荀子与春申君的友谊,是荀子的幸运,更是春申君的幸运!

荀子离开齐国后,命运再次发生转机。与江河日下的齐国形成鲜明对比,楚国在春申君的励精图治之下,大有复兴的希望。春申君成为楚国相国的第八年,为楚国北伐,吞并了鲁国,新得兰陵之地。鲁国为周公故地,孔子故里,更为重要的是,晚年的孔子就在鲁国完成了“论诗书,作春秋”整理典籍、振兴礼乐的文化事业。
春申君请荀子做楚国的兰陵令,对于春申君来说,是礼贤下士,可提高楚国的威望和自己的名声。而对于荀子来讲,类似于孔子在鲁国为官,儒家的思想终于得到了施展的平台,荀子的思想在兰陵得到了升华。而对整个中华思想文化史来讲,荀子在兰陵整理典籍、著书传经,使得中华文脉历经秦火而得以存续。
春申君拜荀子为兰陵令,可谓占尽天时、地利、人和之便。荀子带领弟子们来到兰陵,开始了荀子晚年的执政生涯。
春申君:“请问荀先生,何为富国之道?”
荀子:“节用裕民,罕兴力役,无夺农时,开源节流。轻田野之税,平关市之征,省商贾之数,如是则国富矣。”
春申君:“富国需要先富民?”
荀子:“下贫,则上贫;下富,则上富。上下俱富,事成功立,百姓皆爱其上,人归之如流水,亲之欢如父母。”
春申君:“当今天下大乱,楚国能否大治?”
荀子:“人皆乱,我独治;人皆危,我独安。只要仁人治国,隆礼爱民,上下一心,三军同力。国家自然安如磐石,寿如星辰。”
相比于“不辨五谷”的孔子,荀子作为思想家,同时又是一位农业学家。荀子主张保护山林鱼泽的生态环境,可持续发展。甚至荀子提出了“水库”的设想,修建堤坝桥梁,疏通水沟河道,利用水库储藏水流,根据水旱的情况开放和关闭,这样,即使有自然灾害发生,百姓也能照常生产。
战国末期,东方诸侯纷纷屈服于秦国的霸权,割让土地,屈膝逢迎。春申君与荀子,英雄所见略同,与其侍奉秦国、等待宰割,不如隆礼重法、励精图治。
荀子执政兰陵,将自己的施政思想与治理实践相结合,隆礼重法,励精图治,取得了巨大的成功。《史记·春申君列传》记载:“荀卿为兰陵令。当是时,楚复强。”兰陵政通人和,百业兴旺。一时,楚国美名远扬,大有复兴之象。
根据《荀子·叙录》记载,荀子开兰陵好学之风气。兰陵人都愿意取“卿”为名字,表达了当地民俗对荀子人格与学识的敬慕。
秦国担心楚国复兴,于是重金贿赂楚国权贵,造谣生事。
门客甲:“商汤以亳为领地,武王以鄗为领地,他们的领地都不过百里,最终拥有天下。当今荀子,乃是天下贤人,如今您恩赐他百里之地,我认为将会对您不利。不知君意如何?”
春申君长叹一声:“也罢!如今朝野上下,议论纷纷,不如暂且免去荀卿的兰陵令。”
兰陵百姓,扶老携幼,依依不舍地送别荀子。
荀子望着兰陵百姓,老泪纵横,赋诗一首。大意为,珍贵的随侯珠,不知佩戴啊!杂布、锦绣,不知分别!美女闾姝、美男子奢,无人说媒!丑女嫫母,却受喜爱!把盲人当成千里眼!把聋子认作顺风耳!正确硬要说是错误!吉利偏要说是灾祸!呜呼上天!为何人世间:颠倒黑白,混淆是非,如此相同啊!
荀子被迫辞去兰陵令,离开楚国,再次回到母国——赵国。赵王给予荀子极高的礼遇,再度拜荀子为上卿。楚国有识之士,为荀子鸣不平!
门客乙:“相国大人,楚国拜荀子为兰陵令,赵国拜荀子为上卿。”
春申君:“赵王礼贤下士,我不如也!”
门客乙:“昔日,伊尹离开夏朝,去到商朝,因此,商朝称王,夏朝灭亡。管仲离开鲁国,去到齐国,因此,鲁国衰弱,齐国富强。贤人在哪个国家,哪个国家的君主必定受人尊敬,国家也必定兴盛。如今荀子是天下的贤人,您为何让他辞官而去呢?”
春申君:“言之有理!我立即派人到赵国,请回荀子。”
宋代鲍彪在《战国策注》中评价:“春申君之愚昏甚矣!以一人言去之,又以一人言召之,其持操安在也!荀卿绝之宜哉!”春申君是荀子实现儒家王道梦想的最后政治力量。春申君并没有始终如一地成为荀子的坚强后盾。
在春申君再三地诚意邀请之下,荀子再度返回楚国,担任兰陵令。春申君重新赢得了礼贤下士的美名。赵楚两国,因共同礼遇荀子,而增进了盟国友情。
一日,平原君门客来到楚国,拜访春申君。
春申君:“赵国经过长平之战,国家是否富裕起来?”
平原君门客:“赵国富甲天下,我等皆平原君的门客,尚且头戴玳瑁簪,连宝剑都用珠宝和美玉装饰。”
春申君大笑:“来!让赵国的贵宾,见识一下楚国之富!”
春申君三千宾客,每人穿一双东海夜明珠装饰的鞋子,耀眼夺目。
平原君的门客看见之后,自惭形秽,用衣袖遮挡面容,抬不起头。
春申君大笑,门下三千门客也大笑。
赵楚夸富,充分证明了两国骄奢淫逸的风气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强本而节用,则天不能贫。本荒而用侈,则天不能使之富。”荀子一向是主张节俭,反对奢侈。《荀子·仲尼》:“贵而不为夸。”春申君没有做到“贵而不夸”,由青年时代的励精图治,退化为中年时代的守成安逸。春申君亲小人李园,远贤臣荀子,经营华丽的宫殿,享受奢靡的生活,早已经忘记了秦国的危险。
楚王驾薨,李园谋反,春申君身首异处!荀子沉痛说道:“春申道缀,基毕输。”春申君复兴楚国的道路,就此废止。几十年励精图治的基业,毁于一旦。
此后,荀子辞官,归隐兰陵,杏坛讲学,潜心著书。
荀子与吉祥三宝
荀子晚年,执政兰陵,隆礼重法,楚国大有复兴的希望。
楚王特别喜欢吉祥之兆,自称:“国家将兴,必有祯祥!”(《礼记·中庸》)
荀子预言:“君王,如同源泉;百姓,如同流水。源清则流清,源浊则流浊。”(《荀子·君道》)
荀子预言,应验如神。楚国百姓听说楚王最喜欢吉祥之兆,于是纷纷舍弃竹简、荒废农田,前往深山老林、江河湖海,寻觅吉祥之物!楚国上下开启了一场热闹非凡的“吉祥物大会”!果然,功夫不负有心人!楚国的“吉祥三宝”终于诞生了——白乌鸦、白八哥和连理枝!
第一件——白乌鸦!人们常说,天下乌鸦一般黑。但是白色的乌鸦真是罕见。物以稀为贵,想必是苍天降临的吉祥之鸟。
第二件——白八哥!我们常见的八哥,通体为黑色,因为有八根飞羽,飞翔时呈现“八”字形,故而得名。可以想象,进献这两只“白鸟”的人,也许都采取了同样的印染工艺。
第三件——连理枝!唐代诗人白居易《长恨歌》:“在天愿做比翼鸟,在地愿为连理枝。”连理枝,是两棵树的枝条纠结在一起,比喻恩爱的夫妻。如此看来,楚王不仅喜欢吉祥之物,而且还颇有浪漫情怀!
楚王看见这三件“吉祥物”,真是大喜过望!这简直是苍天降临的圣物、楚国复兴的吉兆!楚王非常得意,召开“吉祥三宝”大会,隆重邀请楚国满朝文武,前来祝贺!其中,邀请函上,赫然写着——楚国兰陵县令荀子。
荀子在兰陵,接到了楚王的邀请函。他沉默良久,不是因为纠结去与不去,而是为楚国的复兴大业感到长久的忧虑!此时此刻,少年秦王嬴政正在虎视东方,准备横扫六国、一统天下!楚国上下,虽然盼望振兴,但楚王却把振兴的希望,寄托在“吉祥物”之上,日思夜想“鬼神鉴格而降之祥”。楚王所期盼的“祥瑞”来源于鬼神,而不是荀子“隆礼重法”的励精图治。真是“不问苍生问鬼神”!
荀子将楚王的邀请函,置之不理。
荀子弟子们,纷纷劝说:楚王邀请,岂敢不从?
荀子在兰陵杏坛,教诲弟子:“国家的安定或混乱,是由上天决定的吗?”
荀子作为中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,他劝勉弟子们:“治乱,天邪?天行有常,不为尧存,不为桀亡。应之以治则吉,应之以乱则凶。故明于天人之分,则可谓至人矣。”大自然的规律永恒不变,它不为尧而存在,不为桀而灭亡。用导致安定的措施去适应它就吉利,用导致混乱的措施去适应它就凶险。所以明白了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区分,就可以称作是思想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的人了。(《荀子·天论》)
荀子这些话,很快就传到了楚王的耳朵里!
楚王勃然大怒,小小县令居然敢抗拒楚王的邀请?甚至暗讽:吉祥物无用?
楚王再三召见,终于见到了荀子。楚王说:“寡人不才,有幸依赖先君的遗德,群臣和睦,四面边界平安无事,鬼神认可而降吉祥,唯独大夫不感到喜悦,我愿听听其中的原因。”
荀子回答:“我少年时在赵国邯郸,曾经受到老师的教育。大王听说的吉祥,不是我所认为的吉祥啊。我听说君王的吉祥征兆有三件:得到圣人为上,丰收年景为次,得到凤凰、麒麟为下。如今三闾大夫屈原被放逐,死在湘地。鄢、郢、夷陵等地,全被秦国吞并。农夫、牧童没有一个不拿起武器来抵抗秦兵,老年病弱的送水送饭。楚国水灾旱灾,频仍相连,百姓饥荒,国无存粮。虽然有凤凰、麒麟每天聚集在郊外,也不能填补楚国的漏洞,更何况是变色的鸟,不合常规的草木呢?大王如果再不反省,楚国就真的危险了!”
楚王听后,仍不醒悟。后荀子隐退到兰陵,楚国不可振兴而灭亡。
荀子真的厌恶“吉凶征兆”吗?《史记·孟子荀卿列传》记载:“荀卿嫉浊世之政,亡国乱君相属,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,信禨祥。”荀子一生最为“痛心疾首”的正是“浊世之政”,亡国连着亡国,昏君接着昏君,特别是不奉行圣王的礼法之道,而相信巫蛊,装神弄鬼,迷信吉凶征兆。其中“信禨祥”,正是荀子一生最为批判的吉凶征兆。
荀子认为真正的“吉祥三宝”——圣人为上,丰年次之,凤凰、麒麟为下。
其一:圣人为上。荀子认为,圣人必有圣心,圣心来源于“积善成德”。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积善成德,而神明自得,圣心备焉。”荀子对圣人可谓推崇备至,《荀子·儒效》明确回答:“涂之人百姓,积善而全尽,谓之圣人。”荀子认为,路上的普通老百姓,积累善行而达到了尽善尽美,就叫做圣人。
其二:丰年次之。荀子有非常鲜明的民本思想。自古民以食为天,荀子更加注重百姓的“丰衣足食”。如《荀子·荣辱》:“庶人之所以取暖衣饱食、长生久视以免于刑戮也。”荀子认为,平民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丰衣足食、健康长寿而免受战乱杀戮。
其三:凤凰、麒麟为下。其实《荀子》一书,也曾谈及“凤凰麒麟”这样的古代祥瑞,然而引用,大多比喻古代的盛世。
纵观荀子“吉祥三宝”:圣人,代表尊贤思想;丰年,代表民本思想;凤凰麒麟,代表对圣人与盛世的向往。相比之下,楚王的“吉祥三宝”:白乌鸦、白八哥和连理枝,这些丧志之玩物,真是不可同日而语。
这则寓言故事,出自清代乾隆文渊阁《四库全书》收录《诚意伯文集》中的《郁离子》四卷,《诚意伯文集》卷十八《郁离子》卷二中有一则《楚王好祥》,是研究荀子寓言形象的珍贵史料,也是鲜为人知的荀子新故事!
《郁离子》乃刘伯温在元朝末年,隐居青田山中而作。正所谓:“三分天下诸葛亮,一统江山刘伯温”!刘伯温辅佐朱元璋之后,时常引用荀子“吉祥三宝”的典故,为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贡献了许多“邯郸智慧”。
(范文华邯郸市成语文化研究会成员)
(张军邯郸市荀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