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皖新闻讯一株草药,如何在亳州生长为千亿产业?11月12日,2025网聚美好安徽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亳州,寻找答案:游客在百草园问诊千年智慧,AI赋能垂直农场优育道地种苗,数智交易平台链通全球市场……这座承载1800余年中医药文明的“华佗故里”,正完成从中华药都到“世界中医药之都”的跨越。
百草园变身“沉浸式课堂”
“原来五禽戏不只是健身动作,还蕴含着‘治未病’的智慧呢!”在华佗百草园《一代神医》实景剧演出现场,河南的游客李女士带着孩子跟随演员模仿虎、鹿、熊、猿、鸟的动作,兴奋地拍照打卡。
创麻沸散、制屠苏酒、刮骨疗毒、编五禽戏……这场以“观、演、学”为一体的演艺,通过实景搭建与数字技术,还原汉代药坊、三国战场,让游客化身“求医者”参与剧情,在互动中读懂中医药文化。

记者在现场看到,华佗百草园不仅是景区,更是一座“中医药博物馆”。园区内,怀养堂药膳、屠苏酒馆等30多家大健康企业汇聚成“百草吉市”;非遗项目五禽戏、面塑、剪纸等植入新业态;还有当地300多种土特产,成为游客“带得走的亳州记忆”。


“我们通过‘文化+场景+体验’,让中医药从典籍中走出来,变成可感知、可参与的生活方式。”亳州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段少如介绍,开园至今,百草园已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,旅游收入突破3200万元,带动周边产业产值达1.2亿元。
今年,园区还推出“着汉服免费游”“万粉达人免费游”等创意活动,并打造“灯耀百草园”彩灯会、无人机矩阵秀等爆款项目,成为长三角地区康养旅游的“流量担当”。
“种子工厂”守好中药材根基
离开百草园,采访团走进安徽亳州中医药集团药用植物组培繁育中心。在智能育苗垂直农场,一排排架子缓缓转动,亳菊、白芍等药用种苗生长势头旺盛。


“通过生物反馈链的植物种植算法,利用AI等技术,可以模拟日夜温差、季节变化和植物最适宜生长环境。”该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在垂直农场,灌溉水肥根据算法自动调配肥料比例,模拟植物最优土壤条件,配合纳米气泡增氧,让种苗根系可以有更多的氧气加速生长。
据介绍,与传统的层架式设计不同,垂直农场立体种植通过旋转式设计,可以实现更高的气候一致性和种植密度,同时能耗比传统的植物工厂节省40%至60%。“这里每年可产出第一代种苗1000余万株,在地扩繁能力超3亿株。”

种苗是中医药产业的“芯片”。亳州建成药用植物组培繁育中心和种质资源圃,已构建49种中药材组培生产体系,引种芍药、菊花等品种350份以上。其中,“亳粉菊”“亳黄菊”等8个品种通过省级鉴定登记,亳州兴禾“亳菊”更拿下安徽首个道地药材认证。
从源头把控品质,亳州正推动中药材种植走向标准化、绿色化。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左右,建成道地药材基地21个、绿色生产基地36个,并实现种植环节全程可追溯。
全链生态迈向“世界舞台”
种子生根发芽,产业拔节生长。在亳州,中医药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“抓药煎汤”,而是覆盖种植、制造、流通、康养、文创的全产业链生态。
数据显示,2024年亳州中医药产业规模2102.6亿元,其中规上医药制造业产值502亿元,中医药流通贸易额1553亿元。2025年前三季度,产业规模已达1618.2亿元。


数字化正在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。亳州搭建中药材产业互联网平台“亳州药材网数智交易平台”,积极应对中药材采购产地化发展趋势,在传统交易模式基础上,拓展线上交易模式。从今年9月9日正式对外发布至今,该平台已入驻企业共计1485家,总交易额1.413亿元。
同时,亳州还建成中药饮片信息化追溯系统,实现“一物一码、物码同追”,覆盖96%本地企业。
让“亳州药”香飘世界,亳州还积极推动中医药“出海”。济人药业疏风解毒胶囊成功注册新加坡,成为安徽首个出海的中药专利药;太阳升集团关黄母颗粒走进非洲;RCEP中医药行业合作理事会秘书处永久落户亳州。今年药博会期间,来自10多个国家的120余名嘉宾参会,签约国际订单4亿元。
从百草园里游客亲手触摸的草药,到组培中心精心培育的种苗,再到辐射全球的产业体系,亳州正在将“世界中医药之都”的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。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,中医药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。
大皖新闻记者吴碧琦姚一鸣/文见习记者胡伟民/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