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娱乐网

泪目!吴石赴台前缺女儿的全家福,《沉默的荣耀》帮他补全了 1949年8月的福州

泪目!吴石赴台前缺女儿的全家福,《沉默的荣耀》帮他补全了 1949年8月的福州,暑气未消,宫巷22号绛雪山房的庭院里,桂花已酝酿着细碎的香气。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站在自家客厅,身旁围拢着妻子王碧奎与幼子吴健成、女儿吴学成,相机快门轻响,定格下一张注定留有缺憾的全家福——左侧特意空出的两个位置,本该站着留在大陆的长子吴韶成与长女吴兰成,而因学业未能赶回的吴兰成,成了这张照片里最令人牵挂的缺席者。再过几日,吴石便要奉命携家眷赴台执行潜伏任务,这张带着留白的合影,成了他与大陆家人最后的团圆印记,也成了历史卷宗里一道难以抹平的遗憾。 国家档案馆公开史料及吴石家属口述实录清晰记载,吴石的长女吴兰成出生于1928年,赴台前夕已年满21岁,当时正就读于上海第一医学院(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),因学业繁忙且战事阻隔,无法即刻赶回福州与家人汇合拍摄全家福。彼时的吴石早已通过何遂父子引荐,与中共中央上海局建立联系,暗中投身隐蔽战线,先后送出国民党长江江防部署图等关键情报,还巧妙将298箱军事绝密档案留在福州,为解放事业立下殊功。接到蒋介石赴台密电后,他深知此行九死一生,为获取信任并保护子女安全,最终决定留下长子吴韶成与长女吴兰成在大陆,仅携妻子与年幼的一双儿女赴台。 拍摄全家福的前一月,吴石因公务前往南京,恰逢长子吴韶成就读国立中央大学(今南京大学)开学,父子俩短暂相聚。彼时“四一”惨案刚发生,吴石与儿子谈及此事时感慨“日子不会太久了”,离别时留下身上仅有的20元美钞,这成了父子间最后的见面与馈赠。而远在上海的吴兰成,彼时正埋首于医学典籍,她不知道父亲的真实使命,更没想到这张缺席自己的全家福,会成为父女间最后的念想——1950年6月10日,吴石因叛徒出卖,在台北马场町英勇就义,年仅57岁。 吴兰成于1953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,毅然放弃大城市的优渥条件,踏上北上的列车,远赴2700多公里外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,入职牙克石森林工业管理局卫生所。在最低气温可达-40℃、物资匮乏的林区,她不仅完成了当地第一例外科阑尾炎手术,还牵头建立了儿科,将小儿病毒性肺炎病死率从8.2%降至3.4%,深耕林区行医26年,用医者仁心践行着父亲的家国情怀。晚年时,她常对着那张残缺的全家福念叨:“要是当年能赶回去,陪父亲拍张完整的全家福就好了。”这份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遗憾,被《沉默的荣耀》创作团队在查阅史料时偶然发现。 “英雄为家国舍弃小家,连一张完整的全家福都没能拥有,这是历史的缺憾,我们希望用创作温柔弥补。”剧组主创在接受采访时坦言,为还原这段史实,团队多次走访福州吴石故居、三山人文纪念园,还与吴石后人深度沟通,最终一致决定在剧中补拍一张全员到齐的全家福。创作团队严格遵循史实细节:剧中吴兰成的发型、衣着,均参考了她当年在上海求学时的老照片;拍摄场景复刻了福州绛雪山房的客厅布局,就连桌上的茶具都与史料记载一致。剧中的补拍场景里,成年吴兰成身着学生装,快步走到父亲身边,轻轻挽住他的手臂,这一幕让现场工作人员无不泪目。 吴石牺牲后,妻子王碧奎在台北靠缝补维生,始终珍藏着那张带留白的全家福,直到1982年才得以返回大陆,与留在大陆的子女重逢,破碎的家庭在三十三年后终于再聚首。而吴兰成直到晚年,才从解密史料中完整了解父亲潜伏的真相,她将父亲的手稿与全家福一同捐赠给国家档案馆,还编写了《儿科常见病、多发病的治疗常规》,为林区医疗事业留下宝贵财富。留在大陆的吴韶成毕业后投身重工业建设,成为河南省冶金厅总经济师,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父亲的理想。 当《沉默的荣耀》播出补拍全家福的剧情时,吴石的后人专程致信剧组:“感谢你们帮祖父圆了心愿,这张完整的全家福,是跨越时空的告慰。”如今,在福州三山人文纪念园的吴石铜像旁,这张补拍的全家福被制成展牌,与历史上的残缺合影并列陈列,无声诉说着英雄的家国大义与儿女情长。一张全家福,半生遗憾,一场创作终得圆满。《沉默的荣耀》剧组用这样的细节,让冰冷的史料变得温热,让英雄的遗憾有了回响。正如官媒点评:“对英烈最好的致敬,不仅是铭记他们的功绩,更是看见他们的遗憾,安放他们的柔情。这张跨越时空的完整全家福,是创作赋予历史的温度,更是后人对英烈最深沉的缅怀。” 信息来源: 国家档案馆公开吴石烈士相关史料及家属口述实录; 沉默的荣耀》剧组主创访谈及史实创作手记; 中国新闻网、南京大学档案馆等关于吴石及其子女事迹的专题报道; 吴石后人公开回忆及相关口述史料。 网络截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