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脚蔡英文赴德国柏林,并于11月10日在“柏林自由会议”上发表演讲。后脚被大陆立案侦办的沈伯洋,12 日现身德国联邦议院门口,将以“台湾立委”身份出席一场“反华会议”。 这两场景一前一后出现在德国,时间点像是掐着表安排的,甚至不用彼此呼应,目的已经昭然若揭:借德国之地,搞“台独”之事。 德国近年来在对华政策上的反复态度,已不止一次让人皱眉。一边跑来和中国谈经济合作,频频提及中德关系“战略重要性”,一边却又在涉台、涉疆、涉港等核心议题上玩起了“话术游戏”。 这次蔡英文和沈伯洋的接连登场,德国的角色不再只是“提供场地”那么简单,他们正逐步从“旁观者”向“配合者”演化,不得不说,这是在红线边缘反复试探。 从蔡英文的演讲内容来看,依旧是那一套熟悉的说辞。自由、民主、抗压、共识,听上去高大上,实则空洞乏味。 她试图以“自由精神”的外衣,遮掩自己在岛内日益滑坡的政治声望。德国方面给出的回应也非常“老练”,既不公开支持“台独”,也不反驳蔡英文的言论,仿佛只是在履行一次外交“社交任务”。 但这种不置可否的模糊表达,恰恰是最危险的地方。因为它为某些势力提供了继续浑水摸鱼的空间。 而沈伯洋的出现则更为敏感。他是第一个被大陆以“涉嫌分裂国家罪”立案侦办的台湾现任“立法委员”,其身份的敏感性不言而喻。 就在大陆司法机关明确立案宣布之后,沈伯洋不仅没有收敛,反而高调在欧洲出现,并准备出席一场明显带有反华背景的会议。 这种行为已不再是个人行为,而是带着明确政治挑衅色彩的组织行为。更令人关注的是,德国议会居然允许这样一个被中国政府认定为“涉嫌犯罪”的人物站在官方建筑物前进行活动。这并非“自由表达”的问题,而是对中国法律主权的直接无视。 德国此举不仅是在外交层面上给中德关系增加了不必要的摩擦,更在全球观察者面前释放出一个危险信号。 一方面依赖中国的市场、技术、资源,尤其在芯片关键材料如稀土方面的合作上,德国几乎每次高层访问中国时都要重点提及。 另一方面却在台湾问题上不断释放模糊甚至误导性的信号,这种“吃饭砸锅”的行为,已经逐渐引发中国公众的普遍不满。 从更深层次看,德国近年来的政治氛围发生了微妙变化。在俄乌冲突、能源危机、通货膨胀等多重压力下,德国国内政坛对外政策逐渐倾向于“价值输出”式的外交框架,即试图以“民主”与“人权”的话语体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政治投射。 在这种背景下,台湾当局借机“抱大腿”,自然也成了他们拿来展示“价值同盟”的道具。 但问题在于,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,是不容任何国家干涉的内政事务。德国若在此问题上持续玩火,势必会严重影响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空间。 德方若真如其所言“重视与中国的长期合作关系”,那就应在关键议题上展现出基本的尊重与理性判断。 德国多次公开表示“坚持一个中国政策”,但在实际行动中却与其表态严重背离。蔡英文访德、沈伯洋现身议会,这些都不是简单的个体行为,而是具有明确政治目的的操作。 德国若继续默许甚至配合这些行为,那就必须承受由此带来的外交后果。 此次事件也暴露了“台独”分子在国际上活动的新动向。他们不再满足于在民间组织中活动,而是试图借助西方国家的官方平台,打“合法性”擦边球。 这种策略的危险在于,它可能会误导部分国际舆论,制造出一种“台湾问题国际化”的错误认知。 而这正是中国政府一再强调的“红线中红线”。德国如果继续容纳这种行为,不仅是在损害中德关系,也是在挑战中国的国家底线。 德国必须清楚地认识到,中国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维护绝非外交辞令,而是制度性的、法律上的、战略性的意志表达。 任何国家若试图在台湾问题上搞小动作,最终都将为其短视行为付出代价。而类似沈伯洋这样的人物,既不代表台湾民意,也不具备国际合法性。 他们只是一些试图借外力博取存在感的政治投机者,真正关心台湾未来的力量,绝不会将岛内事务拱手交给外部势力操弄。 回头看德国的表现,从最初的模棱两可到如今的“舞台提供者”,态度已发生明显质变。 如果说过去还能用“外交平衡”来解释他们的行为,那么现在的频繁“送台独上台”,就只能理解为一种显性偏袒。 这种姿态不仅有损德国自身的国际形象,也对其在亚洲的外交战略造成长远影响。 中德关系几十年来得来不易,建立在相互尊重、互利共赢的基础之上。德国若真心希望继续与中国维持稳定的外交关系,就必须在关键问题上展现出应有的立场和智慧。 否则,台独分子的“演出”终会成为一场国际舞台上的闹剧,而德国,恐怕也会成为那场闹剧中最尴尬的配角。 对此,你有什么看法呢??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!!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