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谍战剧都是以军统作为背景而不是中统呢? 这事儿压根不是军统比中统更 “厉害”,纯粹是中统这摊子太不好碰,拍起来到处是坑,一不小心就踩线。真要把那些坑都绕开,拍出来的玩意儿跟换了个名字的军统也没区别,那还不如直接拍军统省事。 中统跟军统从根上就不是一路人。军统是军事系统出来的,根子在复兴社特务处,从头到尾都带着枪杆子的味儿。 中统不一样,它是从国民党的党务系统里长出来的,最早就是个管党内调查登记的部门,后来才一步步变成特务机构,背后还靠着 CC 系的势力,牵扯的关系要复杂得多。 这种出身就决定了它干的活儿跟军统不是一个路数,也注定了这些活儿不好往荧幕上摆。 中统的本事从来不在枪林弹雨上,它玩的是 “软刀子”,靠的是渗透和策反,悄没声儿就把事儿办了。 他们在学校、报社、党政机关里布下密密麻麻的眼线,像撒网似的捞情报;盯着进步人士的一言一行,动不动就查禁报刊、监控舆论;还专门在对手内部培养 “细胞”,要么策反意志不坚定的人,要么派特务混进去当卧底,把组织从里头搅乱。 这些事儿听着就透着股阴劲儿,而且大多是冲着内部反对派来的,尤其是专门跟地下党过不去,干了不少破坏组织、迫害进步人士的事儿。 这些内容要是拍得太真实,观众看着堵得慌不说,还容易碰上个敏感边界,没人愿意冒这个险。 可要是把这些核心的阴招都删了,只拍点不痛不痒的跟踪盯梢,那中统跟军统还有啥区别?总不能让他们也拎着枪到处追人吧,那根本不是他们的路子。 军统就不一样了,它的活儿天生就适合拍电视剧。这机构本来就归军事系统管,干的都是跟军事沾边的事儿,抗战的时候搞敌后锄奸、暗杀汉奸、搜集日军情报,这些事儿本身就带着冲突感。 而且军统的行事风格向来直接,要么是深夜摸进敌营搞刺杀,要么是跟汪伪特务火拼,要么是在码头车站截获情报,枪、炸药、追车、枪战这些能撑起剧情的元素全占齐了。这些场面一摆出来,紧张感和视觉冲击都有了,观众看着也过瘾。 更关键的是,军统干的这些活儿里,有不少是对着日军和汉奸的,哪怕掺杂着别的目的,也能包装出点 “锄奸抗日” 的由头,拍出来不容易犯忌讳,审查起来也顺畅得多。 再说谍战剧本身就有不少拍摄上的讲究,之前相关部门还提过谍战剧的禁令,连某些虚构情节都要卡得很严。 中统干的那些事儿,比如靠叛徒瓦解组织、用密探监控舆论,很多都跟这些敏感点沾边,稍微拍得具体点就可能越界。 军统的戏就好把握多了,反正核心是行动派的特务故事,围绕着暗杀、锄奸、夺情报来写,只要别瞎编离谱的情节,基本不会出大问题。 编剧和制片人也不傻,放着顺风顺水的军统不拍,非要去啃中统这块硬骨头干嘛。 还有个实际的问题,中统的工作太 “文”,没那么多视觉化的冲突。它的厉害之处都藏在看不见的地方,可能是一份破译的电报,一个潜伏多年的卧底,一次悄无声息的策反,这些东西很难通过镜头直观地表现出来。 总不能一整集都拍特务坐在屋里破译密码,或者跟线人在茶馆里说暗语吧?那样的剧情也太闷了,观众早就换台了。军统的故事就没这顾虑,随便一段街头枪战、一场密室暗杀,都能把节奏拉起来,这正是谍战剧需要的效果。 说穿了,不是中统没东西可拍,是它的东西要么不能拍,要么拍出来不好看。军统的故事既有戏剧冲突,又不容易踩雷,还能满足观众对谍战剧的想象,自然就成了编剧们的首选。 中统就只能揣着自己那套 “阴招” 待在历史里,偶尔在剧里当个背景板,连正儿八经露脸的机会都少得可怜。 这可不是中统不行,实在是影视创作这行有自己的规矩,谁也没法跟规矩硬碰硬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