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】文风绝非小事。近期,多地不约而同地推进公文抄袭问题专项整治。临近岁末,正是各类总结、汇报等材料撰写的高峰期,也是公文抄袭易发多发时段。此时以“零容忍”态度向抄袭行为“亮剑”,既是持续深化纠治“四风”的内在要求,也体现出防微杜渐、抓早抓小的治理智慧。各类公文是党政机关传达决策、行使职能和推动工作的重要载体,其撰写质量直接关系到政策传达的准确性和工作推进的实效性。对广大干部而言,撰写公文既是一项基本功,也是履职尽责的重要体现。一旦公文沦为东拼西凑的“百衲衣”,或是任人打扮的“小姑娘”,不仅损害公文的严肃性,更会侵蚀政府公信力。公文抄袭绝非一时一地之个例,不少呈现“舍近求远”的倾向。就近复制粘贴容易因“撞车”而露出马脚,也容易过度开发导致“资源枯竭”。相比之下,跨地区、跨层级的“隔空取物”,不仅资源丰富,而且更加隐蔽。然而,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风险极高,稍有不慎就会闹出张冠李戴、照搬外地的低级错误,贻笑大方。材料是假的、数据是编的、内容是抄的……个别单位和人员热衷于东拼西凑,不仅留下了糗事和丑事,还催生了售卖范文、代写服务等灰色产业链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普及,一些公文看似规整,实则水分太多、AI味过浓。如何保证公文写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,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。作为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,公文抄袭直接影响党风、政风和社风。近年来,尽管各地已查处多起典型案例,不少人更是受到了党纪国法的严惩,但仍有少数干部热衷于“剪刀加浆糊”,抱着所谓“天下文章一大抄”的旧观念不放。究其原因,有人仍对公文写作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,更没有从相关案例中感受到切肤之痛。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,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。安全领域的“海恩法则”同样适用于公文写作领域:每一起令人啼笑皆非的公文抄袭背后,都隐藏着大量不为人知的“文抄公”故事。公文抄袭现象屡禁不止,反映出监督审核机制缺失——正是因为层层失守,才导致漏洞百出的公文招摇过市。推进公文抄袭问题专项整治,必须加强公文审核把关,建立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,以扎实的文风推动作风建设持续深入进行。在此过程中,有必要深入剖析抄袭现象背后的原因,精准施策、系统治理。公文抄袭虽表现相似,成因却复杂多样。渎职懈怠、应付差事无疑是首要原因,因此遭受惩处可谓咎由自取。也有些公文抄袭源于分身乏术,不得已而为之。举例来说,有些地方今天发通知、明天要报告;工作刚起步,就要“出经验”;领导调研走马观花,转头要求下面“精彩总结”……凡此种种,令基层干部苦不堪言、无计可施。正所谓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,材料不够只能抄袭来凑。2024年8月,中办、国办印发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》,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制定出台为基层减负的制度规范。推进公文抄袭问题专项整治,既要完善工作考核机制、严肃问责追责,也要对症下药,啃下为基层减负这块“硬骨头”。无论如何,决不能把有限的时间和宝贵的精力浪费在形式主义上。这是一项迫切的现实任务,也是一项重要的长期工程。(安徽时评)图系AI制作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