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湾当局恐吓民众勿转抓沈伯洋,孙玉良:谁抓住沈谁就是天下奇侠。 2025年10月28日,发生一件让两岸舆论炸开的事:沈伯洋,被重庆市公安局以涉嫌“分裂国家罪”正式立案侦查。 这就意味着,对台独顽固分子的处理,不再只是道义层面或政治警告层面,而是进入司法化、刑事化的新阶段。 可以说,这不仅仅是一桩案件,而是一个时代节点,回头看沈伯洋的活动轨迹,能够更清晰抓住这次事件的本质。 他在台湾原本是台北大学犯罪学研究所所长,还担任过立法委员职务。 再后来,他创办了一个名为黑熊学院的机构,用讲座、培训、户外演练等方式,在岛内青少年群体中散播“大陆是台湾唯一敌人”“全民皆兵”“防卫大陆威胁”等观点。 大陆方面认为这就是典型的“台独”分裂组织,其运营方式也被认定为涉嫌煽动分裂国家、组织分裂国家犯罪活动。 在2024年10月14日,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已将沈伯洋列入“台独顽固分子”清单,并对他及其机构实施惩戒,禁止其及家属进入大陆和港澳、禁止其关联机构在大陆合作、禁止其从大陆谋利。 从事件发展看,这一次立案侦查的背景可以归纳为几个关键点:第一,大陆已从“喊话”和“惩戒”阶段转为“司法介入”阶段。 过去对所谓“台独”顽固分子,多是列黑名单、限制交流、经济制裁;这次直接依照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立案侦查,正式启动刑事程序。 案件的法律依据与情势都不再是抽象,而是明确:警方公开指出沈伯洋“通过发起、建立黑熊学院等方式,从事分裂国家犯罪活动,向台湾青少年兜售台独主张、仇中思想”。 这次立案也给岛内“台独”势力释放了信号:如果持续在“分裂国家”“煽动分裂国家”轨道上活跃,那么就不仅仅是政治操弄或言论问题,而可能面临真正司法责任。 官方媒体直言,这是“向所有‘台独’分子发出的明确信号”,这起事件还牵涉到岛内与大陆之间在管辖权、法治底线、两岸关系等方面的深层张力。 台湾方面的反应是:陆委会谴责大陆做法“逾越法治文明底线”“中共对台无管辖权”。 也就是说,在台湾看来,这种由大陆公安机关对台湾政界人士启动侦查的行为,是对“中华民国宪法”“台湾法治体系”的挑战。 但从大陆视角看,这是一种国家主权、领土完整语境下的法治行动:既是反“台独”、也是维护国家统一大局。 因此,此事不仅是一个人被立案的案件,更是两岸关系下一阶段博弈的预演。 更值得注意的是,沈伯洋及其机构背后还涉及金主、产业链、资金来源、境外合作等复杂因素。 报道指出,他的父亲沈土城经营的台湾公司“兆亿有限公司”在大陆有贸易往来,在被惩戒名单中被禁止与大陆组织合作。 这就透露出一个情况:部分“台独”人士口头标榜“抗中保台”,但实际上可能在两岸经济互动中有利益牵连。 为什么此事值得大家留意?因为国家安全、领土统一、不容分裂,这样的大议题,其实关系每个人—不论在大陆还是台湾。 两岸关系的每一次制度化“震荡”都有可能影响两岸民众日常交流、经贸往来、文化往返,在这条线上的每一个“动作”都值得观察,而现在,更进了一步:这是一个司法动作。 也就是说,不仅仅是政治话语、制裁名单,更可能看到法律判决、跨境追捕、红色通缉等一系列跟“刑事”挂钩的操作。 就像大陆媒体所指出的,“全球范围都在看”谁会被列入、如何被抓回。 那么,台湾当局恐惧的是,这样的法律机制形成预设机制之后,岛内某些被视为激进“台独”人士可能不再像以往那样“安全地”在岛内运作。 而大陆方面想表达的是:在统一大局与国家主权面前,分裂国家的行为不再只是“政治犯叙述”,而是真正可以“依法追责”的犯罪。 这次对沈伯洋的立案侦查,不只是一个人被查,而是一个时代分水岭,对“台独”分裂势力从“语言”“政治”到“组织”“犯罪”维度推进。 普通民众需要知道,并非遥远话题,而与两岸未来、与你我同行、身边关系网络都有可能产生波及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