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讯!快讯! 美国国务院宣布了 2025年11月11日,美国国务院终于承认,持续40天的政府停摆直接卡住了对乌克兰的武器输送,这笔超过50亿美元的军火包括乌军前线急等着救命的“海马斯”火箭炮和“阿姆拉姆”导弹,就因为国务院负责通报军售的部门只剩下四分之一的人还在硬撑,文件积积得像座山。 美国国务院这回算是把实话说了,这四十天的政府停摆哪儿是内部闹脾气,直接把乌克兰前线的补给线给掐了。 那五十多亿美元的军火可不是些不值钱的装备,海马斯火箭炮是乌军用来敲俄军弹药库、指挥中心的关键家伙,阿姆拉姆导弹更是防空的核心,少了这些,前线的防御网等于漏了个大洞。 现在这些东西全堆在美国的仓库里,别说运到乌克兰,连离开仓库的审批都没下来。 问题就出在人手上。负责军售通报的部门本来人就不算多,停摆一来,八成的人要么回家待岗,要么没工资干脆不干活,就剩下四分之一的人硬扛。 桌上的文件堆得比电脑还高,新的申请压着旧的,别说核对信息、走流程,能把文件按日期理清楚都算不错了。 美国对外军售本来就规矩多,尤其是卖给乌克兰这种非北约国家,金额超过五千万就得提前通知国会,现在通知都发不出去,审批自然就卡住了。 这批军火还不是直接送乌克兰的,走的是老套路 —— 先由波兰、丹麦这些北约国家从美国买下,再转手运到前线。 这套模式跑了好几年,美国赚着军火钱,欧洲搭着人情,乌克兰拿装备,本来三方都满意。可现在美国这边一停摆,整个链条全断了。 波兰早就把钱打了过去,就等着海马斯的零部件修前线损坏的装备,结果等了快一个月,连审批通过的消息都没见着;丹麦订的阿姆拉姆导弹本来要用来补乌克兰的防空缺口,现在也躺在港口的集装箱里,运都运不走。 乌克兰前线早就等不起了。冲突打到现在,弹药库存本来就紧张,之前美国援助的火箭弹每月能补个几千发,现在别说新的,连之前承诺的都没到。 海马斯火箭炮本来能 “打了就跑”,压制俄军推进,可现在坏了没零件修,剩下的几台也不敢轻易动用,怕打出去就没弹药补。 俄军那边早就瞅准了机会,在顿涅茨克和哈尔科夫方向猛冲,没了海马斯的远程打击牵制,乌军只能靠轻武器硬守,好几处战略点都丢了,防御线越拉越长。 欧洲盟友想补位也没辙。德国总理紧急召集了欧盟峰会,说要额外掏八亿欧元买武器,挪威也追加了二十亿,可问题是他们自己造不出来。 海马斯的发动机、阿姆拉姆的制导芯片,这些核心部件全得靠美国供应,就算欧洲想加班生产,没零件也是白搭。 荷兰的军工企业倒是想帮忙,可连美国的技术图纸都拿不到 —— 负责对接的国务院官员早回家歇着了,电话都打不通。 11 月 10 日停摆总算结束了,国会通过了临时预算,可武器交付还是没动静。负责审批的工作人员回来一看,桌上的文件堆得快到天花板,光处理积压的申请就得花好几周。 更麻烦的是,有些武器的储存期快到了,得先检测维护,这又得耽误十天半个月。乌克兰国防部的人急得天天给美国国务院发邮件,可得到的回复就一句 “正在处理”,连具体时间都给不了。 这事儿也把北约的弱点暴露得明明白白。以前总说北约是 “铁板一块”,靠美国带头撑场面,现在才看出来,美国一掉链子,联盟的防线都快撑不住。 北约秘书长公开说要 “自力更生”,可真要建自己的军工产能,没个三五年根本起不来。乌克兰更被动,把宝全押在美国身上,没给自己留后手,现在应急储备的弹药只够撑半个月,要是再等不到补给,前线真要顶不住了。 说起来也挺讽刺,美国天天喊着 “力挺乌克兰”,结果一场内部的预算掐架,就把盟友晾在了前线。80 多万联邦公务员没工资闹情绪,却让远在乌克兰的士兵为这事儿买单。 那些堆在办公室里的文件,每一页都连着前线的生死 —— 早一天审批通过,可能就能多守住一个村庄,少牺牲几名士兵。可在美国政客眼里,这些好像远不如预算案里的数字重要。 现在乌克兰只能盼着审批能快点过,可谁也说不准接下来会不会再停摆。 毕竟美国两党在预算上的分歧没真正解决,临时预算只管用到明年一月,要是到时候再谈不拢,说不定武器输送又得 “暂停”。 前线的士兵拿着快空了的弹匣,看着天空飞过的俄军无人机,估计也想不通:怎么一场远在华盛顿的政治闹剧,最后要让他们来扛后果呢? 参考资料:央视新闻《美政府停摆让乌克兰也躺枪了》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