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宁死不向中国低头!”6年前,一日企表示就是死,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,随后便以1块的价格,把50%股份卖给了长安,就这样退出了中国市场,那么这么多年过去了,他现在怎样了? 大家怎么看,一起评论区唠唠! 一句“宁死不向中国低头”,六年前被铃木说得振振有词,像极了一个要和时代单挑到底的倔强角色,可六年后的今天再回头看,这句话更像是一声愣头青的豪言壮语,把自己送出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,还顺带把未来十年的机会一起丢了。 很多人以为铃木退出中国是“潇洒转身”,可现实比想象复杂得多。 当年铃木在中国的风光谁都记得,奥拓、雨燕、羚羊、北斗星,哪一个不是“国民车”? 街头开个铃木,油省、车小、好修,用它代步的人多到能挤爆停车场,2011 年卖到 22 万辆,那是妥妥的主流合资品牌。 一家外企能在中国扎根三十多年,那叫真本事。 可问题就在这儿——中国市场变得太快,而铃木一点没变。 十多年前,大家买车是图便宜、图能开,可随着收入上来,消费习惯升级得飞快。 大空间、好配置、更智能、更安全,成了中国消费者的新追求,车不再只是交通工具,它是家庭的“移动客厅”。 别的品牌早就跟着市场调整产品,SUV、紧凑型轿车、新能源车型一窝蜂往外推。 只有铃木死守小型车路线,车型十年不更新,连个像样的大车都不愿做。 当时的掌舵人铃木修,就是那种认准一条路,八匹马都拉不回来的性格。 他觉得小车才是王道,省油、够用、便宜,不管中国市场要什么,他都觉得“你们会回来的”。 结果中国消费者转头就买更大、更好、更先进的车,回头的不是消费者,是铃木的销量,一年掉一年,2018 年只剩 3 万多台,连县城的国产车都比它卖得好。 亏损越滚越大,长安铃木净资产变成负的,最后没办法,只能以“象征性的一块钱”把手上 50% 的股权卖给长安。 这一块钱不是买卖,是一种无奈的“摊牌”:我们真撑不住了,铃木就这样带着一句“绝不向中国低头”,彻底退出了曾经立身之地。 很多人以为铃木退出后会慢慢沉下去,结果它在印度市场反而大放异彩,一年能卖一百七八十万辆,几乎一半销量都靠印度撑着。 在当地,小车刚需旺盛,道路狭窄,对空间要求不高,铃木那些“老三样”正对胃口,成本又低、油耗又低,自然是当地人的“国民车”。 而铃木的管理层看着数字,可能真以为自己“找到了第二个中国”。 但这份风光掰开来看就知道并不稳固。 铃木在印度靠的是“低价”和“刚需”,属于赚钱但缺乏发展天花板的那种路数,印度消费者收入增长慢、消费升级节奏慢,意味着铃木很难借着这块市场突破到更高层级。 而最致命的,是全球汽车行业已经杀进新能源时代,而铃木还停在燃油车的逻辑里。 中国这六年冲得太猛,国产品牌从“别人瞧不上”到“全世界盯着学”,比亚迪一年卖三百多万,长城、吉利、奇瑞全线跃进,长安更是把铃木留在中国的生产线盘活到爆。 那些铃木不愿意做的大车、大空间、高配置,现在成了中国车企的基本线。 而铃木曾经的“小车骄傲”,在中国消费者眼里早不够看。 更讽刺的是,铃木后来想走“进口路线”悄悄回中国,靠吉姆尼打情怀牌,结果直接被现实教育。 国产新能源 SUV 动不动就给到二十万以内,还各种配置齐全,铃木却上来标价三十万往上,结果半年卖不到五百辆,经销商急得直降价,还是没人问。 六年前的高傲,如今变成无人理会的尴尬。 与此同时,在印度那边,铃木看似风光,但危机已经在脚下蔓延,电动车在印度快速普及,塔塔、比亚迪抢得飞快,铃木在电动化上几乎没积累,第一款电动车续航 300 公里,体验像 2018 年的水平,价格还偏高,上市就“扑街”。 印度政府计划 2030 年大规模转向新能源,这意味着铃木赖以生存的小车燃油时代,时间不多了。 这一切对比下来,更能看清铃木问题的核心:它不是被中国市场淘汰,而是被时代淘汰,中国市场只是提前“告诉了它结果”。 六年前那句“宁死不向中国低头”,说的是市场,实际上错的是方向,真正让铃木跌下来的,从来不是中国,而是它对变化的迟钝,对趋势的误判,对固执的迷信。 市场从来不会等一个坚持旧思维的品牌,也不会因为一句豪言壮语,就停下升级的脚步,时代在前进,掉队的人只能自己买单。 铃木今天还活着,但已经没有资格说“宁死不低头”,毕竟它低了头,也抬不起当年的身段了。 对此,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?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!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,谢谢! (个人观点,理性观看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