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西长治一起由狗咬人引发的命案引全网热议——被咬者摔死狗,狗主人带亲属上门打砸,最终导致一死三伤的惨剧。案件却牵扯出正当防卫认定的核心争议:当多人非法侵入住宅并发生肢体冲突时,防卫的边界究竟在哪里? 案情回溯:从狗咬人到命案 案件始于2025年正月初二。申某良的儿子被邻居郭某刚家拴在路边的狗咬伤,情急之下将狗摔死。报警协商未果后,当晚郭某刚妻子赵某某带着亲属砸破申家玻璃、踹开大门闯入。双方在院内扭打过程中,60岁的申某良拿起窗台上的刀挥刺,导致郭某刚死亡,另三人受伤。 核心争议在于:申家坚称对方"破门砸窗、多人围殴",属于正当防卫;而郭家则声称"仅争吵未动手",认为申某良防卫过当。 正当防卫认定三大难点 这起案件折射出正当防卫认定的典型困境。 一是非法侵入在先的定性。根据《刑法》,非法侵入住宅罪是指未经允许强行进入他人住宅,经要求退出而拒不退出。本案中,郭家三人已因涉嫌该罪被另案处理。但问题在于:侵入行为是否必然导致防卫正当性? 二是防卫时机的判断。郭家声称"仅十几秒"且"准备离开",申家则描述为"多人围殴"。监控缺失下,如何还原现场成为关键。法学专家指出,正当防卫不要求"绝对同步",但也不能明显滞后于侵害行为。 三是防卫限度的争议。申某良造成一死三伤,使用的是剔骨刀。有观点认为,面对多人侵入时持刀防卫具有合理性;也有质疑称,如此严重后果是否超出必要限度? 法律与人情的双重拷问 这起案件暴露出基层矛盾调解的失效。从狗咬人报警后警方未能有效介入,到矛盾激化后的惨剧,每一步都充满"如果当时…"的遗憾。 更值得反思的是,我国《民法典》明确规定饲养动物造成他人损害应承担侵权责任。若郭某刚当初积极配合处理狗咬人事件,或许能避免后续冲突。而申某良家属的"反杀"行为,本质上是对"私力救济"危险的又一次警示。 血案没有赢家。郭某刚妻子坦言"后悔自责",申某良面临故意伤害指控,两个家庭因此破碎。此案提醒我们:解决纠纷必须回归法治轨道,任何以暴制暴的行为,终将付出沉重代价。 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非逻辑。这起案件的审理,不仅关乎两个家庭的命运,更将为正当防卫的司法实践提供重要参考。当我们讨论"防卫限度"时,本质上是在探索:法律该如何平衡保护公民权利与遏制暴力升级这两大价值?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