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娱乐网

33岁!中国人民大学最年轻正教授诞生,靠“反着来”搞定了芯片大难题! 全球芯

33岁!中国人民大学最年轻正教授诞生,靠“反着来”搞定了芯片大难题! 全球芯片行业早就愁眉不展。大家都盯着摩尔定律拼命往前冲,可硅基芯片的物理极限就摆在那儿,想做更小、更快、更省电的芯片,难如登天。二维材料因为超薄、导电好,被当成了救命稻草,可怎么做出大面积、高质量的二维晶圆,成了全世界科学家的拦路虎。之前所有人都用“化学气相沉积”法,让原子从气相里落到衬底上生长,结果不是层数乱了套,就是堆垛得歪歪扭扭,根本没法工业化生产。 这位叫刘灿的女科学家,偏要在别人都放弃的路上钻牛角尖。她带着团队从材料生长的根本原理入手,一遍又一遍推演原子在衬底里的运动规律,光计算模型就改了几十版。终于找到了关键突破口:通过精确控制衬底界面的原子传质,让二维材料从衬底内部慢慢“长”出来。这种“晶格传质-界面生长”法一试验就大获成功,材料生长速率每分钟能达到50层,不仅层数能精准控制,堆垛得还整整齐齐,一下子解决了传统方法的老大难问题。 刘灿的学术之路,简直像开了加速器。2025年,她破格晋升为人大正教授,而三年前的2022年,她刚从博士后出站就被人大聘为副教授;2023年,她拿下了很多教授都望尘莫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;2024年,她又主持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,当上了课题组长。回溯过往,她高中毕业于河北正定中学,2014年从西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,2019年在北大拿到博士学位,之后靠“博新计划”留在北大做博士后,每一步都走得扎实又迅猛。 她的硬实力早就摆在明面上。截至目前,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了30多篇论文,其中3篇登上顶刊Science,9篇发表在Nature子刊,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有16项,论文影响因子总和超过400。2025年9月,她还入选了麻省理工科技评论“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”亚太区名单,这个榜单专门挑选能靠技术改变世界的青年科学家,足以见得她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了高度认可。 现在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5G通信发展得越来越快,对高性能芯片的需求一天比一天大,传统硅基芯片早就扛不住了。刘灿研发的二维材料制备技术,正好给下一代芯片提供了关键材料支撑,不仅能让芯片变得更小、更快、更省电,还能打破国外在高端芯片材料上的垄断。行业专家都看好这项技术,一旦实现产业化,中国在芯片材料领域就能从“跟跑”直接变成“领跑”。 刘灿的成功,离不开中国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大力培养。“博新计划”给了她博士后阶段的科研支持,人大为她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,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,让她有足够的资金和平台去钻研前沿技术。这充分说明,中国的教育和科研体系,同样能让青年人才快速成长,照样能培养出顶尖科学家。 在全球科技竞争白热化的今天,芯片领域更是重中之重。刘灿这样的青年科学家,就是中国科技发展的生力军。她用逆向思维打破技术壁垒,用短短几年时间实现学术“三连跳”,既证明了中国青年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,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在芯片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决心。 科研路上没有标准答案,敢于突破常规、勇于逆向思考,才能闯出一片新天地。刘灿不是天生的天才,只是比别人更敢想、更敢做、更能坚持。中国芯片等“卡脖子”领域,正需要更多这样的青年科学家,用创新打破壁垒,用实力撑起中国科技的未来。这样的“顶流”,才值得我们所有人追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