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娱乐网

小红书上出现一个热帖,楼主是一位在广州做导游的东北姑娘,她发现一件奇怪事:不少印

小红书上出现一个热帖,楼主是一位在广州做导游的东北姑娘,她发现一件奇怪事:不少印度游客一下飞机就像被开了挂,无论在德里是多高的种姓,在这里都自动把自己归进了“上等人”档,拿着手机拍街景时顺手指挥出租车司机让路,还夹杂着英文和印地语吐槽本地人的英语发音,视频不到一天播放量破百万,评论区炸锅.从数据看,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公开的2023年客源国排名里,印度游客总量不足20万,连泰国的零头都不到,但贴主的案例并非个例,北京三里屯几家主打南亚菜的店主也告诉记者,来应聘的印度留学生常用的开场白是“我是布拉明,学过中文”,言下之意职位和待遇得往上谈谈,这种种来自“身份叠加”的自信,在本土却极难兑现.问题来了,为什么同一拨人一过喜马拉雅,气场就突然暴涨,社会学者李晟分析说,中国的公共服务系统对外国面孔宽容度高,地铁有英文播报,网约车司机还能碎片化英语应答,再加上路人惯常的礼貌微笑,这套高配待遇让一些游客误以为自己被“特别优待”,进而投射成优越感,久而久之就演变成被楼主吐槽的傲慢.可惜尊重是双向门,你先把自己当回事儿没问题,但一旦对本地人甩出“我是高种姓”这张老名片,后座安全带没系好就会直接翻车,本月9号,沪上某咖啡馆就拒绝了一位自称婆罗门的顾客插队,监控视频公开后,网友一边倒点赞店员,留言里顶得最高的是那句“礼貌是因为教养,不是因为稀罕”.接下来会怎样,按现在社交媒体的传播速度,再多的滤镜也藏不住真实人设,对印度游客来说,要想在中国玩得舒心,把种姓留在家门口恐怕比带转换插头更重要,而对我们自己,保持该有的礼仪同时学会及时亮底线,才是互相看得起的长期解法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