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娱乐网

中芯国际 100 万片/月,进入了世界前三位置 中芯国际(SMIC)2025年

中芯国际 100 万片/月,进入了世界前三位置 中芯国际(SMIC)2025年Q3财报把“8英寸等效月产能>100万片”单列,释放的是四条产业级信号,而不仅是“又多了一条生产线”。 把 8 英寸等效产能拉平到同一条赛道上,中芯国际 100 万片/月的量级目前在全球晶圆代工界大致处于“坐三望二”的位置: 台积电2025 年二季度折合 8 英寸月产能约 306 万片,中芯国际约为它的 1/3。 三星排第二,公开数据略低于台积电,但显著高于中芯国际。 中芯国际以 100 万片/月稳居第三,且把第四名联电、格芯(70 万片/月左右)和华虹(46 万片/月)甩开一个身位。 换算到全球 8 英寸总产能里,中芯国际一家占大约 12–15%;如果单算“纯晶圆代工”而不含 IDM 厂,则份额接近 20%,是中国大陆第一家跨入“百万片俱乐部”的代工厂。 1. 中国大陆第一次拥有“百万片/月”量级的晶圆代工航母 100万片/月≈全球8英寸总产能的18%,仅次于台积电、联电,世界第三;意味着大陆本土有了可以跟国际大厂谈价、谈档期、谈技术配套的规模筹码,行业进入“巨无霸”竞争阶段。 2. 成熟制程(28 nm及以上)的“产能水库”建成,国产IC设计不用再抢破头 过去国产MCU、PMIC、驱动芯片公司常被台系、韩系代工业“插队”或涨价。SMIC把水库修到百万片级别,等于给下游1000多家Fabless提供了“安全水位”,国产替代节奏从“抢产能”变成“快速上量”。 3. 设备-材料-零部件国产化链条被强行“跑通” 月产100万片需要≈6000台刻蚀/薄膜/注入设备、3000台测量机台、上万吨硅片与化学品。在美国持续出口管制下,SMIC仍能扩出来,只能说明国产设备渗透率(北方华创、中微、盛美、屹唐等)已跨过“能用”阶段,进入“大批量、7×24量产”阶段,整条后背供应链被带着一起爬坡。 4. 资本开支重心转向“高端+特色工艺” 公司同步披露:2025全年CapEx 75亿美元,70%投向北京/深圳两座12英寸线(28/22 nm及HKC+、BCD、SiGe、Flash等混合工艺)。8英寸破百万只是“规模拐点”,下一步是拿这份现金流去养FinFET、FD-SOI、高压BCD、CIS、MRAM等利润更高的节点,为下一轮先进制程竞赛攒门票。 100万片/月是大陆半导体“由散到聚”的临界点——本土代工正式具备全球议价权,下游设计拿到产能安全垫,上游设备材料被拉进量产时代,同时为更先进的制程积蓄粮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