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娱乐网

有人问,为啥鸡从来不用担心饿死?老辈人早总结过了:“撑不死的鸭,饿不死的鸡”。

有人问,为啥鸡从来不用担心饿死?老辈人早总结过了:“撑不死的鸭,饿不死的鸡”。 在农村待过的都知道,鸭子那是娇贵主儿,一顿没喂就嘎嘎叫着追人要食;可鸡不一样,就算好几天没人管,照样在院子里踱着方步,活得悠然自得。 你别不信,搁农村长大的孩子,都见过鸡那股“自给自足”的本事。天刚蒙蒙亮,公鸡打鸣还没歇气,母鸡就领着小鸡仔出圈了,扒拉泥土、啄食草叶,忙得不亦乐乎。院子里的墙角根、柴火堆、菜畦边,都是它们的“觅食宝地”——土里的蚯蚓、潮乎乎的虫卵,草尖上的蚜虫、掉落的谷粒,甚至是墙缝里的青苔、厨房外泼洒的剩菜汤,只要能入口,鸡都能啄得津津有味。 我奶奶常说,鸡是“嘴贱心不贪”,不像鸭子专挑精饲料吃,鸡是真不挑食。春天地里种的玉米刚出苗,它们会啄食破土的嫩芽;夏天豆角架下藏着的豆虫,是它们最爱的“荤菜”;秋天收割后,田埂上散落的稻穗、谷粒,能让它们刨着吃一整天;就连冬天,雪地里它们也能扒开积雪,找到藏在下面的草籽和冻硬的虫蛹。农村人常说“鸡遛百病,也遛饱饭”,它们一天到晚不闲着,踱着方步四处巡查,不知不觉就把肚子填得半饱。 鸡的耐饿本事,还藏在它的身体构造里。老兽医讲过,鸡有个“嗉囊”,就像自带的“小粮仓”,吃进去的食物能暂时储存起来,慢慢消化。就算一天没找到多少吃的,嗉囊里的存货也能支撑它熬上一两天。而且鸡的消化系统特别强悍,粗糙的草叶、硬邦邦的谷物,甚至是少量沙砾(它们会特意吃点沙砾帮助磨碎食物),都能被消化吸收。不像鸭子,消化系统娇嫩,只能吃易消化的精饲料,一顿没喂就饿得慌,嗷嗷叫着闹脾气。 农村里还有个现象,就算是没人饲养的“野鸡”(其实是散养跑丢的鸡),也能在村边的树林、田间存活下来。我小时候村里有只芦花鸡,跟着主人搬家时跑丢了,大家都以为它活不成了,没想到半个月后,有人在村后的山脚下看到它,不仅活得好好的,还领着一窝小鸡仔。后来才知道,它在树林里找虫子、吃野果,渴了就喝山泉水,完全靠自己扎下了根。 老辈人总结的俗语,从来都不是空穴来风。“撑不死的鸭,饿不死的鸡”,藏着农村人对生物习性的细致观察。鸭子贪吃,给多少吃多少,容易撑着;鸡却懂得“量力而行”,从不暴饮暴食,还能凭借自己的本事找食吃,就算没人照料,也能顽强存活。这就像农村人的生活哲学——不依赖、不抱怨,凭着一双勤劳的手,总能找到活路。 搁以前农村,家家户户都要下地干活,有时候忙起来顾不上喂鸡喂鸭,鸭子就得专人抽空回来投喂,鸡却不用操心。它们就像家里的“懂事孩子”,自己照顾自己,还能给家人带来惊喜——说不定哪天就下个鸡蛋,藏在鸡窝里,等着主人发现。我奶奶就总说:“鸡是家里的‘聚宝盆’,不用伺候,还能添补家用,这样的生灵,谁不喜欢?” 现在城里的孩子,大多没见过农村的鸡觅食的样子,也不懂这句俗语的意思。可在农村,这句老话代代相传,不仅是对鸡的描述,更是对一种生存智慧的认可。鸡的耐饿、不挑食、自主觅食的能力,其实也在告诉我们:生活不必事事依赖他人,只要肯动手、不挑剔,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。 那些看似简单的民间俗语,都是老辈人用生活经验沉淀出来的真理。它们通俗易懂,却藏着深刻的道理,就像“饿不死的鸡”,不仅是对一种生物的观察,更是对勤劳、坚韧、独立品格的赞美。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我们或许也该学学鸡的生存智慧,不抱怨环境,不依赖他人,凭着自己的努力,过好每一天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