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湖区留下街道西穆坞,作为沿山十八坞之一,不仅钟灵毓秀,风光如画,更以深厚绵长的人文底蕴而闻名。相传宋高宗曾避难于此,梁山好汉取道石人岭进击杭城,济公与永兴寺结下不解之缘,莲池大师在安乐山降伏老虎……
历代文人墨客也纷至沓来,在此筑庐隐居,挥毫寄情。明代书法家张慎言建“涌山阁”临溪听泉;抗清名士陆元见于永兴湖筑“别天居”遁世;冯梦祯手植绿萼梅于永兴寺,清代文人厉鹗更屡居寺中,把寺院当成创作园地……

01永兴湖上“别天居”
西穆坞与东穆坞山脊相连,这里沉淀着西溪深厚的人文底蕴。永兴湖、永兴寺、安乐山与绿萼梅,共同构成了西穆坞的四大文化意象。永兴湖得名于永兴寺,静卧于安乐山北麓,故又有“安乐山湖”之称。
古时这片水域与西溪相连,轻舟往来,络绎不绝。明代释彬远在《入西溪安乐山》中写道:“抵暮凭双棹,梅花落满船。”暮色中轻摇双桨,梅花瓣飘落满船,这般诗境,至今仍让人遐想当年湖岸梅林如雪、暗香浮动的盛景。
古永兴湖在今天的西湖高级中学西侧,依偎安乐山沿山势趋向西南,面积与西湖北里湖相当,约0.35平方公里,两头水面狭窄,最宽处在安乐山下,湖中有清淤汇成的连堤小岛,“别天居”筑于小岛之上。《西溪百咏》载:“别天居,在安乐山下,永兴湖上。兰陵高士陆元见隐此。旧有古梅三百株,蔽篱落间。近徒径就梅,移篱放树,引流绕阁,种石依泉,为兹山选胜处。公有《统梅堂记》《西溪风俗诗》,可作梅竹茶笋谱。”
陆元见,字一贯,号甫里,山东兰陵人,祖籍苏州,生于明万历三十一年(1603),天启二年(1622)乡试举人。崇祯十七年(1644)四月,崇祯皇帝朱由检殉国煤山,清军入关。陆元见联系上在杭任推官的山东老乡宋璜,带了一支山东抗清义民,南行至杭州,欲联合杭州府大明百姓保护南明政权,得到宋璜的支持。
南明覆没后,陆元见十分悲伤,就在安乐山下永兴湖上建庄筑室,取名“别天居”,意为在此“别天”入地而终。陆元见于康熙十年(1671)无疾而终,一生忠节于大明。
陆元见当年不仅隐逸永兴湖,还在岛上和永兴湖周边栽种大量的梅花,喂养麋鹿,过上了林逋在孤山栽梅放鹤那样的闲情生活。清浙江按察使宋琬写有《点绛唇·简陆元见徵士》词,描写了宋琬在别天居所见到的景象:“牧竖樵儿,斧斤渐逼筼筜谷。梅花有福,逃入幽人屋。甫里先生,邀我供茶粥。频来熟。丹经同读。床下眠麋鹿。”
——到了安乐山下西穆坞,首先看到的是牧童和砍柴的孩子,梅花枝杆“逃入”幽静居室,作者与甫里先生一起览阅炼丹药的书,床下还睡着麋鹿。
宋琬是宋璜的弟弟,是清初著名诗人。其父宋应亨是明吏部司郎中,叔伯宋玫为工部侍郎,崇祯十六年,清兵攻打莱阳城,他们组织宋氏族人和乡民抗清,城破殉国。宋琬因兄宋璜任职杭州,访亲出游吴中,幸免一死。
清顺治三年,清廷开科取士,宋琬乡试亚魁,翌年得中进士。他一路做官,做到浙江按察使司按察使。康熙十二年(1673)去世。
宋琬在杭期间,多次到安乐山永兴湖陆氏庄园看望陆元见,与永兴湖结下不解之缘,称此地为“景美物丰”之乡。

02石人岭下“涌山阁”
《西溪梵隐志》说:“涌山阁,在石人岭下,藐山主听泉处。每值绿梅花开,春溪水涨,住此问水看花。花事毕,行游嵩岳(指西溪东岳山)。”
听泉人即张慎言,人称藐山先生,明末思想家、诗人。张慎言自幼颖悟,是万历三十八年的进士。他曾在天津实施官种、佃种、民种、军种、屯种五法,开垦了大片荒地,促进了京畿周边的农业生产。后来因被人诬告而贬谪肃州(今酒泉市)。崇祯元年(1628),朝廷打击魏忠贤阉党,张慎言获得昭雪,一路升迁至户部尚书、吏部尚书,常住南京城。
张慎言到钱塘辇道石人岭下建“涌山阁”寓居,也是迁职陪都南京后开始的。他游走钱塘时,看到西穆坞一带山水风景秀美,致仕后便选择石人岭下溪涧边筑“涌山阁”而居,且常常在溪边听流泉之声。
所谓“泉”实则就是连接溪沟的一个深潭。传说入潭的水瀑中常有鱼儿逆水跃出在溪流浅滩中,因而藐山先生在聆听泉声的同时,又经常能享受鱼儿自己送上来的美味,十分开怀。
1645年,清军攻克南京,身患重病的张慎言拒绝降清、拒绝医治,壮烈殉国。
在杭州忠节文化人物中,应该再添一个明代“双尚书”张慎言才是。张慎言的书法与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齐名,有“南董北藐”之称。他与西溪这段生活渊源,应该被更好地记录下来。

03三香古道与梁山好汉径
据《穆坞》一文的说法,在西溪东南,姓穆者多,故曰穆坞。有东西二坞,坞中竹篱茅舍,深涧高坡,树木营巢,累石开径。按照其描述,东西二坞给人有世外桃源的感觉。
在西穆坞的石人岭南坡下,有三香古道,是古时城西百姓去灵隐、天竺寺上香所走的一条近路,又有天竺山、法华山、小和山三山香市,故有其名,今建有三香古道牌坊。石人岭也是施耐庵所著《水浒传》中梁山好汉攻打杭州时的线路,说是当年梁山好汉经石人岭、北高峰、驼巘岭(桃源岭)、灵峰山,分道攻打方腊,破了杭州城。
《西溪梵隐志》载:“石人岭:在粟山,名冯公岭,一名东墓岭,上为吴大帝石杵。旧《志》云:有石人卧路旁。石人即石杵耳。岭下为石人坞,越岭为西溪。”
在西穆坞,南与屏风山相望的金竹岭(又名观湖岭),当时满山都是竹,冬冷时会叶黄枝青,故有“黄金绿玉之色”,呈现出非常漂亮的景色,诗曰“万竹丛峰到水湄,参差清影日迟迟。颜分绿玉枝偏翠,色借黄金叶亦奇。萧史引教丹凤宿,仙人曾化赤龙骑。如今暂隐寒岩下,得遇风云或有时。”
古代石人岭一带虽为山野村落,但各个时节风景是不同的,在明代诗人释大香《石人坞除夕》的诗中,所写的情状便完全是孤寂的,用白话文把他的思绪呈现出来的话,便是:
年底最冷的寒夜,冰霜满布。山间的水边空无一人,只剩寂寞。关起门来,只有灯火和自己的影子作伴……寂静到了极点,连天亮都显得格外缓慢。寒冷如此深重,好像不肯给春天让位。冰冷的瓶子旁,开着几朵梅花。它们没有刻意讨好,却让人觉得格外亲切。

04《永兴兰若图》与绿萼梅
清智一禅师在《永兴寺志略》《永兴湖》中说:“在安乐山下,永兴寺前,一泓澄碧,红莲绿柳,映水临堤,画船载酒,溪人游乐。今半作桑田、半成林圃矣。左有兰陵陆氏山庄。”可见当年永兴湖风景十分优美。
这里说到的永兴寺,始建于唐贞观年间,悟明和尚为开山祖师,宋代铁牛禅师重建。《西溪梵隐志》中描述,永兴寺在灵隐天竺之后,山里的人家沿着山径开耕着一块块田地,设有引流水池,夹种着梅花竹子。
永兴寺外,湖山相映,景色清旷,意趣幽远。梅林成片,翠竹掩映,古木参差,宛若一幅天然画卷。明代诗人书画家李流芳的《永兴兰若图》就是一幅湖山花草竹木景貌图。
李流芳在《题永兴兰若图册子》中说:“壬子正月晦日,同仲锡、子与自云栖,翻白沙岭,至西溪。夹路修篁,行两山间,凡十里,至永兴。山水夷旷,平畴远村,幽泉老树点缀,各各成致。自永兴至岳庙,又十里,梅花绵亘村落,弥望如雪,一似余家西碛山中。”李流芳对西溪西湖一带的山水景观非常熟悉,因而题跋朴实,如同纪实。
据记载,永兴寺在嘉靖年间复兴时,失去了东边的部分区域,这部分区域成为万氏祠,而万氏祠又属于赵氏。
明万历年南京国子监祭酒冯梦祯,深受西溪“冷、野、淡、雅”的气质吸引,他在《西溪记》中说:“梦祯看梅至西溪永兴寺,僧真麟出迎,茶饷甚佳。麟居白云流水,其西十数武即余山庄。有竹、有茶、有泉,尤堪栽梅。”看得出他对西溪永兴寺一带山水的欣赏,出于对这片山水的热爱,他希望永兴寺能够得以恢复和保存,于是出资赎回永兴寺寺基。
冯梦祯在禅堂前种植二枝绿萼梅(俗称绿梅,因其萼绿花白、小枝青绿而得名),梅花盛开时,苍翠与傲雪交融,满园馥香,被誉为梅之绝品,禅堂也由此称为“二雪堂”,成为西溪赏梅新亮点。

05梅花与茶是西穆坞两大特产
明礼部尚书钱谦益曾携柳如是在杭州寓居数月,饱览西湖西溪的山水美景,留有多首诗作,如《西溪永兴寺看绿萼梅有怀》:“略约缘溪一径斜,寒梅偏占老僧家。共怜祭酒风流在,未惜看花道路赊。绕树繁英团小阁,回舟玉雪漾青沙。道人未醒罗浮梦,正忆新妆萼绿华。”与他同行的柳如是也作《次韵永兴看梅见怀之作》诗:“……穿帘小朵亭亭雪,漾月流光细细沙。欲向此中为阁道,与君坐卧领芳华。”
清代诗人厉鹗与永兴寺的关联尤为独特深厚。他不仅将寺院视为栖身之所,更将其作为文学创作的灵感之地,并邀集文人在寺周植梅,留下了大量吟咏山寺与梅景的诗章:
山楼夜宿,是“昏黑山雨歇,一径松烟蒙”的清寂;晓起看梅,见“澹澹花上烟”的空灵;晚归山坞,感“万竹皆为风,千花并成雾”的苍茫;及至百花残时,唯留“一笑逢此萼绿华,冷寺空庭相媚妩”的惊喜与珍视。
这些诗句不仅记录了厉鹗在此栖居、观景、悟道的心路历程,也留下了永兴寺、西穆坞一带的山水梅竹、烟雨晨昏。它们如同一幅幅细腻的文学画卷,将西穆坞的风土人情与诗人的情感世界交织在一起。
值得一提的是,古时,梅花与茶是西穆坞两大特产,梅花之外,安乐茶也很知名,明代萧山县令陈如松有《安乐山茶》诗:“金芽尽透市逾哗,安乐山泉到处夸。筐姜云屯书姓氏,经商蚁集人行家。有泉不让中冷水,无种还推石缝茶。何必杏村沽美酒?玉川风味自然嘉。”
他把清澈的安乐冷泉比作了“杏村沽美酒”。所谓“石缝茶”是指自然生长的茶,这种“金芽”茶烘焙后可香飘整个市街。
如果今天能够重植梅花,重焙石坞“安乐茶”,把沉淀的乡土文化资源挥发出来,那该多好。
1958年,永兴寺原址上建青年中学(留下中学的前身),现为西湖高级中学校址。西湖高级中学重建了微缩景观的永兴湖、济公亭、济公雕像、梦祯亭和两口名曰“双古井”的泉井。曾亲手种植二枝绿萼梅的冯梦祯墓址也在西湖高级中学内,现存字迹模糊的一块墓碑,墓碑体顶端两侧有两只神态凝重的小石狮子,坚守着乡土历史记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