越南坑哭自己,14亿美元瞬间蒸发!中国就在隔壁,为何还学不会? 在全球制造业竞争的格局中,越南曾经寄希望于借助“中国+1”的策略,抢占产业转移的红利,并试图成为新一代“世界工厂”。然而,尽管拥有中国的近邻优势,越南在实际操作中却频频碰壁,陷入了政策失误和短视决策的困境。 最初,越南看到了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机会,急于成为下一站的“世界工厂”。为了吸引外资,越南提供了税收优惠,并兴建了大量工业园区。 初时,许多外国企业确实在越南设厂,生产手机等电子产品。然而,这些企业多数仅在越南进行“拼接”工作,手机零件从中国运至越南,在那里简单装配后再出口,真正的核心技术和部件,越南都无法生产。就像开餐馆,越南只能负责最后一道摆盘的工序,赚的也仅是些“辛苦钱”。 与此同时,越南的基础设施和电力供应问题也逐渐暴露。去年夏天,越南北部发生了大规模的停电,几乎所有工厂停工,这让依赖稳定电力供应的制造业陷入瘫痪。 此外,交通问题也严重拖累了生产效率,港口经常发生拥堵,物流成本极高。更糟糕的是,越南的工人并不愿意加班,许多外资企业抱怨其工作观念不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。 当美国开始对越南商品加征关税时,越南的“算盘”彻底打错。美国的一纸关税令,几千家工厂倒闭,数十万工人失业。越南原本希望通过两面下注,一边靠近中国,一边讨好美国,却没想到最终两面都无法讨好,陷入了尴尬境地。 与此同时,越南的工资水平逐年攀升,工人的劳动力成本也逐渐接近中国内陆地区,失去了低工资的竞争优势。 然而,越南的产业升级问题更加突出。越南在吸引外资方面表现不错,但其产业链并不完整。外资大多集中在纺织、电子组装等低技术领域,核心技术和部件仍依赖进口,这让越南制造业的竞争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。 更为严重的是,越南的制造业效率低下,尤其是与周边国家相比,劳动生产率存在较大差距。比如,泰国的制造业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了18.5万美元,而越南只有12.4万美元,差距显而易见。 这一切表明,越南的发展并没有遵循正确的路径。中国之所以能成为“世界工厂”,并非偶然,而是通过几十年的积累,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完善了产业链,构建了完善的基础设施。 而越南则过于注重表面功夫,只看到了中国的一部分成功经验,却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基础建设和产业链升级。 越南最近的经济损失更是凸显了这些问题。2025年11月,越南因暴雨引发的大规模内涝,导致多个工业园区停产,造成14亿美元的经济损失。 这笔钱本可以用来建设三个大型工业园区,然而,由于基础设施老旧,排水系统失效,越南付出了惨痛的代价。此外,越南长期忽视电力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升级,导致工厂频繁停产,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和外资的流入。 更为讽刺的是,越南依赖的许多外资项目也因政策的不稳定而撤离。越南频繁变更政策,企业无法适应变化,导致投资信心的丧失。 特别是2025年初,外资撤离规模达到了68亿美元,反映出越南在吸引外资方面的困境。与此相比,中国在政策稳定性、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链完善方面的优势明显,成为了全球制造业的坚实基石。 如今,越南正在努力反思,试图通过重工业发展和基础设施改善来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。然而,这条路并非一蹴而就,需要时间和持续的投入。越南的“学费”已经交得不便宜,未来是否能弯道超车,仍然充满不确定性。 总结来说,越南的失败教训给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。制造业的成功并非仅仅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,而是需要全方位的产业链支持、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政策的稳定。 光靠模仿和表面功夫,是无法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的。
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