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门成立“除奸队”,消灭台独!赖清德傻眼了,洪门究竟有多厉害。 直说,两岸这点事,大家心里大概都有尺,风怎么吹,靠谁几句话拐弯不动,这阵子倒是被一个老牌华人组织把水面拍开了,洪门站出来组了个除奸队,目标点名台独人员,消息一落地,岛内安保马上加码,赖清德车队从3辆扩到7辆,住所外墙加防护板,出行路线临时改,餐饮流程增检,台媒的口径也紧,场面就摆在那。 先把位置摆正,洪门不是街头组织,它在华人社会里龄数最老的一批政治社团,反清、革命、抗战援助、护侨,这条线一直在走,反分裂这种事不算新题,更多像他们的老项目,真去翻史,看到的不是网络对话,而是一套在民间跑了三百多年的齿轮又开始咬合。 早年清军南下,明朝气数走到谷底,福建广东一带,一群读书人、僧人、旧军,夜里在庙里结义,血书一摁,话就一句,汉家山河要守住,这就是天地会的起头,也是洪门的源头,“洪”从洪武来,立场写在名字里,底层逻辑也不绕,华人自己的事,自己扛,分裂的路不走。 清政府那会儿查天地会查得很紧,见面就抓,抓不绝,原因不在招数,在信念,这类能穿越三百年的组织,靠的是信,不靠一时热闹。 十九世纪末又拐了个弯,1904年,孙中山在檀香山加入致公堂,属于洪门的海外支派,入会后他把口号往前推,不止反清,还要把天下华人的利益放进来,洪门那边点头,旗号往大处挂,辛亥前后的支持就源源往上堆,钱从哪来,北美南洋的堂口一摞摞凑,买枪护卫接应,流程做得很全,像一套完整的社会协作网络。 司徒美堂是那个阶段的标志人物,在旧金山办安良堂,给华人抗歧视撑腰,也给革命筹款搭桥,抗战开打,他带着团体在唐人街摆点募物资,一年凑出上百万美元,那个年代的货币价值,换算起来分量不轻,新中国成立,他上了天安门城楼,开国大典的画面里有他,回头看这条线,从反清、护侨、到建国嘉宾,能看出来它到底处在什么层级。 后来改革开放,洪门的重心往文化、公益、交流去放,规矩做法更多,2015年在北京钓鱼台办第一届全球爱国文化论坛,此后年年围绕统一话题继续,别把这种会当作形式,它把北美、东南亚、欧洲的华人社团牵成网,资源相互能对接,洪门对外说两千万成员,这个数值外界有不同看法,唐人街里走一圈,曼谷、旧金山、纽约,横向比一比,这个网络的密度不虚。 转回眼前这步棋,赖清德上任后的节奏密,讲话把大陆称作境外势力一类的词,文化交流降速,经济合作降速,课程内容调整,军购和情报协作加码,“保台17条”端出来,工具多,动作为主,洪门看着这套流程,直接宣布组除奸队,情报组盯台独组织动向,宣传组做传单短片活动,把统一叙事讲清,行动组在台港澳及海外做集会联络宣示,把场面铺开,把声量拉满,把空间占住,他们声明里的用语很硬,是他们内部延续已久的套话,记录里一直有,并非临时起意。 岛内安保系统的拉升速度给了反馈,车队数目增加,住所防护加强,出行环节更换频繁,餐饮环节加测,这些都是明面上的调整,能看到的动作先动了。 外界眼里觉得这次不同的点不只在话说得直,而在那张全球华人网络开始同步,旧金山致公堂办募捐,巴黎有街头集会,澳大利亚的学校里讲孙中山与侨社的故事,南非的长老线上发声明,台湾本地的基层在妈祖庙边发统一宣传材料,福清的分队去台湾参加恳亲,单看一件像散点,放在一条时间线上并排,就像潮水往岸上推。 这种民间网络的路径穿过庙会、宗族、商会、武术社、餐饮店、旅行社,单位看起来不起眼,话从这儿出去,态度在这里流动,很多观念就是这么走出来,政府层面有自己的节奏,民间触达普通人更快,传递的频次更密。 站到大陆角度把话摊开,统一是趋势,时间快慢在变量里摆动,抵触的动作多,活动空间就窄了一圈,往美日那边贴得越紧,越脱不开棋子位,这一点老社团看得长,他们现在的动作并不逆势,更多是顺着水流把手伸出去。 台湾内部的政治结构有自身的牵引,选票、派系、意识立场,很多时候会把领导人的脚步固定在一个轨道上,洪门这类组织把“反独”当长期任务,时间线不是按选举起伏走的,周期长,耐心长。 有一个场景一直记着,新加坡那边吃饭,福建籍的长者放下筷子,说我们家在海外三五代,讲到归属还是清楚的,中国不能裂,裂了在外面说话就没底,这种朴素的判断,在社团里传得最稳,它不是靠制度条条框框维系,靠的是信和认同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