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娱乐网

当英伟达遇上做空之神,AI泡沫真的来了吗?2008年,几乎没人敢赌美国房地产会崩

当英伟达遇上做空之神,AI泡沫真的来了吗?2008年,几乎没人敢赌美国房地产会崩盘。那时候有个叫迈克尔·伯里的人,硬是砸下重金做空次贷市场,最后被证明神预测。这事儿后来还被拍成了电影《大空头》,让他成了华尔街传奇。现在,这位做空之神又出手了,目标是AI行业。伯里的操作逻辑很简单,他认为英伟达这些芯片公司,还有那些疯狂采购算力的科技巨头们,都在玩一个数字游戏。什么游戏呢?芯片折旧。你买一块芯片花了10美元,按理说这东西能用多久,就得把成本分摊到多久。如果说这芯片能用5年,那每年折旧2美元,5年刚好回本。但要是你说它能用8年呢?那每年只需要折旧1.25美元,账面利润立马就好看了。伯里的质疑就在这儿,他觉得这些公司在耍花招,明明芯片更新换代那么快,凭什么说能用六七八年?他赌的就是,当这些芯片真的三四年就报废的时候,那些公司的财报会原形毕露。听起来挺有道理的,但且慢,咱们得看看另一面。美国银行最近给出了一组数字,2025年全球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支出将暴涨67%,2026年还要再涨31%,总投入会达到6110亿美元。麦肯锡更狠,他们算了笔账,到2030年,光是数据中心就需要6.7万亿美元来满足算力需求。这个投资规模,已经不能用大来形容了,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。但钱砸得多不代表就对,真正的问题是,有没有人用?需求在哪儿呢?先看消费端。ChatGPT2022年11月上线时,一周才100万活跃用户。一年后,这个数字变成了1亿。到2025年10月,已经接近8亿了,年底目标是10亿。更厉害的是,OpenAI靠订阅模式,已经让几亿人掏钱买会员了。这还只是OpenAI一家,Anthropic这家公司不走消费路线,主要做企业服务,把模型通过API卖给其他公司用。2025年初,它的年化收入才10亿美元,到8月就涨到了50亿。8个月翻5倍,这速度放在科技史上都不多见。有个数据挺说明问题,美国61%的成年人在过去半年用过AI,但要知道,其中20%的人每天都在用。再往外看,全球层面更夸张,61%的人说AI让工作效率翻倍,43%的人觉得AI帮他们搞到了原本拿不到的信息。这是真需求。消费端热火朝天,那企业端呢?一方面,Anthropic这种to B公司收入暴涨,说明企业确实在掏钱。但另一方面,很多公司还在观望,不知道怎么把AI真正用起来。这就像当年互联网刚出来时,大家都知道这玩意儿牛,但怎么用到自己业务里,一时半会儿没想明白。不过这个阶段其实很正常,任何新技术都有个从尝鲜到落地的过程,互联网是这样,云计算也是这样。说到AI投资,就不得不提科技七巨头,微软、英伟达、谷歌、苹果、特斯拉、亚马逊、Meta,这七家公司现在基本就是美国经济的顶梁柱。有个经济学家说,要不是AI,美国可能已经进入衰退了。从2023年1月到现在,这七家公司的市值疯涨,而标普500其他公司基本没动。整个股市的增长,几乎都被这七家吃下了。这种集中度确实让人担心,但也说明一个问题,市场知道钱该往哪儿流。回到伯里的论点,芯片到底能用多久?CoreWeave这家公司专门租赁GPU算力,它在公开文件里说,最新一代芯片能用8到12年。但实际情况是,谷歌七八年前的TPU芯片,现在还在满负荷运转。英伟达2020年的A100芯片,至今仍在大量使用。为啥?因为需求太大了。即使是上一代芯片,也完全不愁租不出去。整个市场的GPU利用率接近100%,根本不存在闲置问题。微软CEO纳德拉说,他们现在的问题不是芯片太多,而是电不够用。公司仓库里堆着一堆GPU,插不上电,只能放着。这不是芯片过剩,是基础设施跟不上。历史上的泡沫大致分两类。一类是纯金融泡沫,比如1929年大萧条,就是大家疯狂加杠杆炒股,没有实际产出,崩了就是灾难性的。另一类是基建型泡沫,比如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热潮。那时候铺了海量光纤,但需求还没起来,大部分光纤都闲置着。泡沫是破了,但基础设施留下了,等到需求真正爆发,这些投资都变成了宝贵财富。AI显然属于后者。6000多亿美元砸进去,建的是实打实的数据中心、芯片、电力设施。即使短期看有点超前,但这些东西不会凭空消失,它们会等到需求追上来的那一天。伯里看空AI,他有他的逻辑,但这次可能真不一样。2008年次贷危机,是因为房地产价格完全脱离了实际价值,所有人都在玩击鼓传花的游戏。而AI消费端每天有上亿人在用,企业端收入真金白银在涨,基础设施确实在满负荷运转。AI会是人类最重要的技术突破吗?可能是的。我们现在看到的AI能力,已经是未来最差的版本了。机器人、自动驾驶、医疗诊断、材料科学,AI能做的事情才刚刚开始。就像当年铺光纤的人不会想到,有一天我们会在手机上看高清视频,现在建数据中心的人也不知道,十年后AI会给世界带来什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