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娱乐网

1988年,“中国核潜艇之父”黄旭华,做深潜试验时,顺道回了趟家,看望母亲。谁知

1988年,“中国核潜艇之父”黄旭华,做深潜试验时,顺道回了趟家,看望母亲。谁知95岁高龄的老母亲,看到多年未见的他,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。 母亲的眼神里闪烁着复杂的情感。她盯着面前的男人,那个已经两鬓染霜、满脸皱纹的老人。尽管认出了他,但多年未见的模样让她一时难以置信。 三十年过去,儿子从那个青春焕发的青年,变成了眼前这位满头白发、憔悴的中年人。黄旭华忍不住跪在母亲面前,哽咽着说道:“妈,儿回来了,儿不孝啊!” 这一跪,不仅是对母亲多年牵挂的回应,也是对那段隐秘岁月的回望。 1958年,刚过而立的黄旭华接到了一个秘密调令,他带着满怀的梦想和信念,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。从此,家与亲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模糊。这个年轻的科学家不知晓,他的一去便是与家人断绝联系的三十年。 核潜艇的研制项目对国家来说是绝对的机密,黄旭华与其他28名科研人员,被派往一个几乎没有名字的荒岛。 在这里,他们面临的条件极其艰苦:没有现成的资料,连计算机都没有,所有的计算只能依靠算盘和计算尺。 为了确保准确,每一个数据要被计算上百遍,甚至有时一个小小的参数都要反复推敲。食物简陋,常常是掺了沙子的窝头和咸涩的海水,但没有人抱怨。 黄旭华与战友们深知自己的任务肩负着国家的未来,正如毛主席曾说过的,“核潜艇,一万年也要搞出来”。 三十年间,黄旭华无法向家人透露半点关于工作的消息。每一封家信都只能寄往一个内部信箱,回答的却总是含糊其辞的解释。他错过了父亲的葬礼,错过了家庭的团圆。 父亲因病到北京看病,黄旭华的家庭在信箱地址的指引下四处寻找,却未能再见一面。而姐姐的信中充满了责备,批评他“不懂事”,将他寄去的赡养费原封退回。 尽管如此,黄旭华咽下所有的委屈,继续埋头在核潜艇的设计与研发中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。 1988年,黄旭华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了中国核潜艇的极限深潜试验。这个试验的深度超过了300米,潜艇的钢板承受着巨大的水压,甚至到了有核潜艇在这一深度发生事故的危险地步。 试验的过程中,黄旭华不顾个人安危,亲自参与,并且毫不畏惧地与队员们一起下潜。 当潜艇在极限深度保持稳定四小时后成功上浮,全艇官兵欢欣鼓舞,但是,黄旭华的牙龈与眼底却因压力渗出了血。 这一历史性的突破虽然保密,但黄旭华终于获得了难得的探亲假。他回到了久违的家,却看到母亲紧盯着他。母亲迟迟未说话,直到用手轻轻抚摸他的白发,泪水滑过满是皱纹的脸庞。 “头发白了,瘦了……”她轻声叨念,言语间充满了担忧与牵挂。 黄旭华的母亲早已明白儿子失踪的真正原因。1987年,黄旭华寄回了一篇没有署名的报告文学《赫赫而无名的人生》,文中详细记录了他三十年未归的艰辛岁月。 母亲反复阅读这篇文章,终于理解了儿子的选择和奉献。她召集全家,只简单地说:“三哥的事情,你们要理解,要谅解。” 在那个深夜,家中的煤油灯亮到很晚。母亲拉着黄旭华的手,久久不愿松开,她问儿子在岛上吃了多少苦,潜艇是否真能为国家提供保护。 黄旭华告诉她,尽可能说到能说的事,母亲听后擦干眼泪笑着说:“我儿是做大事的人,值了。” 黄旭华用算盘算出了核潜艇的核心数据,用无数个日夜的坚守,为中国建设起了“水下长城”。他错过了父亲的葬礼,错过了女儿的成长,但他让中国走完了美苏三十年都未能完成的核潜艇研发之路,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