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慌了!中国竟然出现第二个钱学森!千方百计的提出各种无理要求,就是为了阻止他登机回国,印度甚至厚着脸皮要求他公开核心机密...... 机场安检灯下,一位中国博士护照在手,却被层层关卡卡住。身后,美国情报人员步步紧逼,只为抢走那张能让玻璃发电的“王牌”。印度那边,巨额支票晃眼,索要机密不手软。这位第二个钱学森,能否带着技术冲破重围,点亮祖国能源新篇? 那是1964年,潘锦功在杭州出生,国家正从艰难岁月走出来,恢复高考没几年,他就以十四岁的高分考进哈尔滨工业大学,学计算机。毕业后,没闲着,先去大庆油田当测井队长,那地方苦,风雪里摸爬滚打,积累了不少工程实操经验。后来调到外经贸部计算中心,处理贸易数据,从中琢磨出资源优化的路子。这些基层打拼,让他明白技术得为国家能源需求服务,不能光说不练。 转眼1996年,潘锦功去美国新泽西理工大学深造电子电气工程。那里,他盯上碲化镉薄膜太阳能这项冷门技术。这种材料牛在哪儿?它能让普通玻璃变发电板,不挑光线,阴天高原都行。实验室起步难,他和团队从零搞起,提出多能级掺杂载流子密度图解法,直接进了美国教材。没多久,就建起全球首个碲化镉薄膜研究中心,拿下多项专利。技术一亮,美国能源公司急眼了,开价两千万美元,外加绿卡和终身职位。印度那边更狠,甩出一亿美元要买断专利和技术细节。 潘锦功没上钩。他知道,这技术在中国落地,才是真金白银。中国能源进口依赖重,这发电玻璃正好补短板,让大楼变电站,减少对外掐脖子风险。2011年,他打包成果,准备回国。谁知美国那边慌了神,机场一关就是半天。先扣护照,说信息不对劲,翻行李查个没完。接着,以技术出口管制为名,层层设卡,追问核心参数,暗示不交资料就不放行。印度也没闲着,通过邮件直球要求公开掺杂公式和材料配比,许诺资金援助。这套组合拳,明摆着想卡住中国科技脖子,扼杀苗头。 幸好中国外交部动作快,使馆人员据理力争,强调这是中国公民权益。美方顶不住压力,才松口。潘锦功就这样,带着技术顺利回国。这事一传开,国内舆论炸了锅,大家直呼这是当代钱学森。当年钱老回国也遭刁难,如今潘锦功重走这条路,提醒我们科技自强来之不易。想想看,美国当年软禁钱学森五年,现在还想故技重施,可中国已今非昔比,外交底气足了。 落地成都,潘锦功没歇着,租厂房拉团队,冲产业化。创业哪那么顺?2010到2013年,高管卷走七千万启动资金,银行抽贷,账户冻结,供应商上门要债。媒体上有人酸他搞“科幻玻璃”,工商局还来查是不是传销。他用数据硬怼,拿出转换率测试报告。国家看准了潜力,2015年发改委批下1.59亿元专项资金,把项目列为重大工程。资金一到,链条稳了,团队劲头足了。 两年过去,2017年,成都工厂出第一块1.92平方米发电玻璃,光电转换率17.8%,成本比美国技术低四成。这玻璃不只发电,还保温,寿命三十年,六年回本。2018年,世界首条100兆瓦生产线投产,中国彻底破了美国First Solar的垄断。一栋楼装三千片玻璃,年发电量顶一个油井。要是全国四百亿平方米建筑面积的百分之十用上,电力输出能赶上三峡电站。这技术接地气,边防部队用它供电保温,北京冬奥场馆、博鳌论坛、成都大运会、喀喇昆仑高原营房,全成了应用样板。 潘锦功团队到现在,攒下34项专利,参与42项国内外标准制定。他本人2019年获杰出工程师奖,2023年拿中国工业大奖。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真安直言,这让中国从玻璃大国变电子玻璃强国。潘锦功没从国外拿一分钱,他吃过国家饭,觉得贡献天经地义。 回想标题那事儿,美国千方百计的无理要求,印度厚脸皮的机密索要,暴露了他们骨子里的霸道。中国人回国带技术,天经地义,谁也别想拦。未来,更多这样的故事会冒出来,让世界看看中国科技的韧劲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