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娱乐网

一支精锐的小队,被整个堵死在了地底下。 这次以色列慢悠悠地,给出了几个选择题。

一支精锐的小队,被整个堵死在了地底下。

这次以色列慢悠悠地,给出了几个选择题。

选项一,等你们把最后一块饼干啃完,最后一滴水喝光。

选项二,直接上混凝土,把地道口给你浇筑成一座铁坟。

以色列这波操作看着“佛系”,实则比直接派兵冲进去掏地道精明多了,毕竟之前在加沙的地道战里,他们吃过不少亏。

那些地道像地下迷宫,哈马斯的人熟门熟路,躲在暗处放冷枪、埋炸弹,以军光是为了清一条百米地道,就得搭进去不少装备和士兵,成本高得肉疼。

吃过几次亏后,他们总算摸出规律:对付藏在地下的对手,硬刚不如“熬鹰”。

现在这招围堵战术,核心就是掐断补给线,把地下的人逼到绝境。

加沙地带的地道看着四通八达,但绝大多数进出口都藏在民居、学校这类建筑下方,以军摸清位置后,先用无人机和探测设备把周边圈起来,连只老鼠想从地道口溜出来都难。

他们不会急着动手,而是派工程车在地道口附近守着,一边用高音喇叭循环喊话,强调 “要么出来要么等着断粮”,一边慢悠悠地支起混凝土搅拌设备,那意思很明确:给你们时间想,但别想着拖延。

对地下的哈马斯小队来说,这比正面交火还折磨人。

地道里空间狭窄,通风本来就差,粮食和水都是按天数带的,一旦被封死,每吃一口饼干、喝一口水都在倒计时。

之前有被俘的哈马斯成员说过,在地下待超过三天,光缺氧和黑暗就能让人精神恍惚,更别说看着补给一点点减少。

饿到极致时,连压缩饼干的碎屑都得掰着分,水喝完了只能靠墙壁渗的潮气勉强润口,那种绝望比子弹飞过来还熬人。

以色列算准了这一点,他们要的不是“速战速决”,而是“不战而胜”。

直接派兵进地道,双方交火难免有伤亡,国际上还会冒出一堆指责的声音;但用围堵的办法,看起来像是“给了选择”,实则把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。

而且混凝土浇筑的成本比派特种部队低太多,几车混凝土的钱,连一发精确制导导弹的零头都不到,既省钱又能减少自家士兵的风险,简直是性价比拉满。

这策略也是踩着过去的教训磨出来的。早几年以军清剿加沙地道时,总想着 “一鼓作气”,结果好几次钻进对方设的陷阱。

地道里故意留着看似能通行的岔路,其实尽头是堵死的墙,等以军进去就从侧面扔手榴弹。

后来他们改变思路,不再追着人打,而是先把地道的“命门”:进出口和补给通道。

有次为了封一条地道,他们甚至用了特殊的泡沫混凝土,灌进去很快凝固,连老鼠洞都能堵严实,比普通混凝土更省心。

地下的小队其实很清楚,这两个选项本质上都是死路,只是死法不同。

等补给耗尽是慢慢熬,被混凝土封死是瞬间的窒息,怎么选都逃不开。

以色列就是要用这种心理压迫,瓦解他们的抵抗意志。毕竟谁也不想在黑暗里活活饿死或被埋。

这种“围而不打”的套路,比真刀真枪的冲突更显冷酷。

以军不用承担“主动攻击”的骂名,还能以最小的代价解决问题,说白了就是把战场的“消耗战”,变成了对地下人员的“心理战”。

毕竟在绝对的生存压力面前,再精锐的小队,也扛不住粮食和希望一起被耗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