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娱乐网

“滚回自己的国家!”上海高架上这一幕,谁看了能不窝火?   近日,上海高架道路上

“滚回自己的国家!”上海高架上这一幕,谁看了能不窝火?   近日,上海高架道路上演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:两名外籍男子竟骑着共享单车闯入机动车专用高架,其中一人还冒险坐在高架石墩上,另一人则在车流中为其拍照。   这一幕发生在11月10日的上海晚高峰,当时高架上的车流本就密集,当察觉有市民拍摄其行为时,这两人非但没有收敛,反而对着镜头轻浮地摆出“比耶”手势。   这两名外籍男子的高架自行车冒险,绝非简单的交通违规,根据上海交通部门的通报,这一危险行为直接导致后方车辆不得不紧急减速避让,短时间内便形成了数百米的拥堵长龙。   高架道路的设计初衷是提升城市通行效率,而非为非机动车提供通行条件,在晚高峰流量峰值时期,这样的行为无疑是对公共安全秩序的严重挑战。   从流传的视频画面看,这两名男子骑着共享单车在高架上穿行,车速相当快,他们不仅没有意识到危险,反而在车流中停下来拍照,一人坐在高架的石墩上,另一人则站在行车道上为其拍摄。   面对这类行为,上海执法部门并非毫无准备,以上海为例,高架交警支队专门组建了专项整治小组,通过定点巡查与流动执法相结合的方式,对非机动车闯高架行为采取“发现一起、查处一起”的严格措施。   数据显示,2024年上海高架交警单月最高查处量达52起类似违规行为。   不仅在上海,赣州市也将高架违规整治纳入常态化工作,明确对行人、非机动车等禁行主体的处罚标准,同时通过道路标识、媒体宣传等方式强化民众认知。   执法的公平性至关重要,无论是外籍人员还是本土市民,都需要明确一点:交通规则面前人人平等。 这两名涉事外籍人员的行为,可能反映了其本国的交通文化与中国城市交通管理之间的差异。   据报道,这两名男子为印度籍人员,在印度本土,交通违规现象长期处于高发状态,尽管印度政府在2019年实施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交通法规,将不系安全带、开车打电话等行为的罚款金额提高10倍。   然而,受执法覆盖范围有限、民众规则意识淡薄等因素影响,违规现象依旧层出不穷,即便明令禁止,也未能得到有效遏制。   这起事件也引发了人们对共享单车管理的关注,共享单车作为一种便捷的出行方式,在中国城市迅速发展,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管理挑战。   上海这样的城市,拥抱共享单车已有近10年时间,然而乱停放、影响出行等问题始终存在。   依据《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》,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营企业若未及时清理违规停放车辆,将依情节处以最高10万元的罚款。然而,经济手段似乎未能从根本上化解这一难题。   上海共享单车限额设定为110万辆,然而各单车公司似均有超量投放之嫌,如此行径致使城市道路系统不堪重负,运转面临巨大压力,交通秩序或受影响。   以潍坊新村街道为例,经测算约7000辆车便足以满足辖区居民日常使用。然而近几个月,城管队员摸排发现,每日车辆总量平均超12000辆,远超预期。   面对共享单车带来的挑战,上海正在探索新的治理路径。在浦东新区的一些街镇,推出了共享单车治理平台。   若单车企业在5分钟内未接单,抑或60分钟内未完成处置,工单将自动流转至第三方进行处置。 那些实行24小时值班制的第三方公司,购置了大型厢式货车。每辆车可一次性清运85辆单车,且不区分单车颜色,如此一来,清运效率得以大幅提升。 张江镇则尝试让单车公司“包干”街区,按美团、哈啰、青桔的市场配额划分运营区域。于划定“片区”之中,企业需跨品牌对淤积车辆开展清运工作。此举如同无形压力,反向促使企业优化车辆投放策略,提升运营效能。 花木街道则建立了 “企业考核淘汰制”,将运维实效与运营配额挂钩。   在这起高架单车事件中,我们还需要思考市民(包括外籍人士)在城市出行中的角色与责任。 共享单车的治理,不能仅靠政府和企业,还需要每一位使用者的共同努力,有人提出,绝大多数区域的违停现象,并非完全源于市民素质问题。   一位参与者指出:“根本问题在于有限停车区域与无限需求的不匹配。那些急于上班的通勤族,谁不想将车停在离地铁站尽可能近的地方呢?” 究竟是市民的坏习惯带来了秩序的混乱,还是秩序的混乱培养了市民的坏习惯?”   共享单车治理的核心,是如何把管理从“便利独享”变成 责任共担”,这需要厘清市场主体、政府部门、使用个体之间的责权边界。    这起外籍人士骑共享单车上高架的事件,虽然是个案,但折射出城市治理中的普遍挑战。   城市交通文明的提升,不只需要严格执法,更需要每个参与者从心底尊重规则,无论来自何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