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终于搞明白为什么歼10C卖不出去了,因为大部分的国家都在等土耳其仿制的歼10C,现在很多国家买战机早就不是比谁家马力大、武器多这么简单了。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 土耳其卖飞机,不光卖飞机本身,还卖“参与感”。你想要这架飞机?没问题,但我可以让你参与生产。 比如一部分零件在你国家造,一部分在我这边装,我们可以共同研发、共享技术,甚至可以搞个“联合试飞”。买飞机的国家一听,立马心动,这不光是买战机,还是买“门票”,进入一个新的军工圈。 这就像你买车的逻辑变了。以前你买的是一台现成的车,现在你买的是一整套“造车计划”。土耳其不再只是卖成品,而是卖“合作关系”。在这个军贸越来越讲“政治绑定”和“技术共享”的时代,这套思路简直杀疯了。 而反观歼-10C,虽然性能强,但我们在出口上太谨慎。中国一直秉持“技术有限出口”的原则,不轻易转让关键系统和技术。 毕竟,谁都不想辛辛苦苦造出来的核心科技被拿去复制粘贴。可现实问题是如今各国要的不只是飞机,他们要的是机会。一个能参与进去、能提升自己工业水平的机会。 比如你是一个中东小国,预算有限,但想搞军工产业升级。你是愿意买一架性能强却什么都不给你学的飞机,还是买一架性能稍弱但能让你参与研发、提升本国技术水平的飞机?答案不言而喻。 而土耳其正好抓住了这一点。他们通过与巴基斯坦、阿塞拜疆等国的合作,把军机出口做成了“朋友圈工程”。不仅赚了钱,还绑牢了战略盟友。大家一起造飞机、一起打广告、一起试飞,谁都不想退出。 这也说明一个趋势,国际军贸已经从“卖产品”变成了“卖关系”。战机再先进,如果你不能带别人上桌吃饭,那你就只是卖家;但如果你能让别人也分一杯羹,那你就是伙伴。 所以,当很多国家说在等土耳其版“歼-10C”时,其实他们等的不是性能,而是参与感。KAAN的出现,不仅仅是战机市场的搅局者,更像是一种新的军贸模式。买家变合伙人,合作方变利益共同体,这才是现代军工竞争最狠的一步棋。 中国这边,其实也清楚这个问题。歼-10C卖不出去,不是没人要,而是现在的买家越来越聪明。 他们看得不只是飞机的参数,而是整条产业链。能不能带来技术转移、能不能带动就业、能不能拉近政治关系——这些都成了决定性的因素。 而土耳其的聪明就在这。它知道自己技术不如中美俄,但它懂得包装。它用“合作造飞机”的方式,把劣势变成了优势。 别人造不出F-35,那就造KAAN;别人买不到歼-10,那我就“借鉴”一个。性能差一点没关系,关键是能让买家有存在感、有参与感、有收益。 你说聪明不聪明?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近几年土耳其的军工出口狂飙。无人机、战车、战机,一个个项目都带着合作国家一起玩。买家买得开心,卖家赚得踏实。这种模式,已经成了中等国家在军贸市场的新套路。 当然,这对中国来说也不是坏事。反而是个提醒,军贸竞争已经进入“综合能力”阶段。你不仅要造得好,还要卖得巧;不仅要技术硬,还要情商高。 过去中国靠产品力横扫非洲、中东市场,现在要想进一步打开高端市场,必须学会怎么“让别人也能赚”。 歼-10C性能没问题,但在合作模式上,还可以更灵活点。比如通过联合训练、零部件生产合作、售后维护体系建设等方式,让合作国更深度参与。你要让对方觉得,买你飞机,不只是买个装备,更是买进一个生态。 所以说,土耳其的KAAN不是单纯的“仿制品”,而是一种新型的“军贸产品逻辑”。它靠的不是硬实力,而是软手腕。把一架飞机卖成“朋友圈入场券”,这就是现在军贸市场的最高境界。 未来谁能赢,不在于谁的飞机飞得更快,而在于谁能让别人飞得更快。而歼-10C这一仗,其实已经揭示了下一个军贸时代的真相,战机的竞争,不再是马力、雷达、导弹的比拼,而是信任、合作和利益的较量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