丁国钰(1916.7-2015.5),安徽金寨人。1929年参加革命,1933年入党。他曾任红28军、红25军相关军政职务,八路军、解放军多支部队政委等职;抗美援朝期间任志愿军第42军政治部主任,参与朝鲜停战谈判。 13岁的丁国钰报名参加红军时,个头还没步枪高。金寨是红四方面军的发源地,1929年的大别山,革命火种正燎原,乡亲们要么参军要么支前,他看着身边的长辈扛着梭镖上战场,攥着拳头跟母亲说:“我也要去打反动派,让大家能吃饱饭。”没人想到,这个瘦弱的少年,日后会在战火中成长为横跨土地革命、抗战、解放战争、抗美援朝的百战老兵。 红25军的长征路上,丁国钰尝尽了人间疾苦。部队缺衣少食,他把仅有的一块干粮分给伤员,自己嚼着树皮、挖着野菜赶路;翻越秦岭时,大雪没过膝盖,他的草鞋早已磨破,双脚冻得红肿流脓,却硬是跟着队伍没掉队。作为宣传干事,他还要在行军间隙写标语、编快板,鼓舞战友士气,有次为了抢占一块高地,他背着油印机跑了几十里路,到达阵地时,嘴角已经冻得开裂,说不出话来。 1933年入党那天,丁国钰在党旗下宣誓,拳头攥得紧紧的。此后多年,无论身处何种险境,他始终记得这份初心。抗日战争时期,他在八路军部队任政委,带领战士们在华北平原开展游击战,端炮楼、炸铁路,打得日寇闻风丧胆。有一次,部队被日军围困在一个小山村,他沉着指挥,利用地形优势组织反击,激战三天三夜后成功突围,自己却在掩护伤员时被弹片划伤了胳膊,留下一道终身未褪的疤痕。 解放战争中,丁国钰的身影出现在多个战场。他习惯深入基层,跟战士们同吃同住,每次作战前,都会亲自勘察地形,制定详细的作战方案。有老兵回忆,丁政委从不摆官架子,战士们受伤了,他会亲自上药;战士们想家了,他会坐在篝火旁跟大家聊家常。正是这份亲和力,让部队凝聚力极强,打起仗来个个奋勇争先,他所在的部队也成为屡立战功的“尖刀部队”。 1950年,抗美援朝战争爆发,丁国钰主动请缨奔赴前线,担任志愿军第42军政治部主任。42军是首批入朝的部队,刚到朝鲜就遭遇美军王牌部队,在黄草岭阻击战中,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,丁国钰深入前沿阵地,给战士们做思想工作,鼓舞大家“为了祖国和人民,坚决守住阵地”。战士们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,趴在雪地里坚守,有的冻掉了手指,有的牺牲在阵地上,却没让敌人前进一步,这场战役也成为志愿军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。 停战谈判桌上,丁国钰展现出了军人的刚毅与智慧。美军代表态度傲慢,频频提出无理要求,甚至以武力相威胁。丁国钰始终立场坚定,据理力争,他拿出美军屠杀平民、破坏停战协议的铁证,用流利的英语驳斥对方的谎言,让在场的各国代表刮目相看。谈判期间,前方战场不时有冲突发生,他白天参与谈判,晚上还要处理部队的政治工作,常常几天几夜不合眼,有人劝他休息,他说:“每多争取一分权益,前线的战士就少流一滴血。” 从朝鲜回国后,丁国钰继续在军队和地方担任重要职务,无论岗位如何变化,他始终保持着革命军人的优良作风。生活中,他勤俭节约,衣服补丁摞补丁也舍不得扔,对子女要求严格,从不搞特殊化;工作中,他兢兢业业,凡事亲力亲为,直到晚年,还在关注国家建设和军队发展,时常给年轻人讲革命故事,传承红色基因。 2015年5月,丁国钰在京逝世,享年99岁。他的一生,是革命的一生、战斗的一生。从大别山的少年到百战老兵,从战场到谈判桌,他用99载春秋诠释了什么是“初心如磐、使命在肩”。根据《金寨革命史》《志愿军42军战史》记载,丁国钰先后荣获二级八一勋章、二级独立自由勋章、一级解放勋章等多项荣誉,这些勋章背后,是他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毕生心血。 如今,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,早已不用面对枪林弹雨,但丁国钰等老一辈革命家身上的忠诚、勇敢、坚守,依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。他们用一生践行了入党时的誓言,用血肉之躯为我们铺就了幸福之路,这份恩情,我们永远不能忘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