转自:嘉兴日报
■记者沈焕娉
“这笔要顺着线条画,你看,这样蒲扇上的小花就更漂亮啦!”近日,海宁市周王庙镇社会工作站的工作人员走进困境儿童家中,送去定制书籍与趣味手工课,用面对面的陪伴、手把手的互动,让关爱直抵童心。
这场送教上门活动,是我市推动儿童关爱服务下沉基层的生动实践。
近年来,嘉兴通过政策兜底、服务下沉、数字赋能等方式,构建起“政府主导、部门协同、社会参与、家庭尽责”的儿童关爱保护体系,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享有安全、健康的成长环境。
精准保障,为特殊儿童筑牢防线
“妈妈,这里的滑梯和斑马线都是蓝色的!”在海宁市马桥街道谈迁文化公园内,刚结束康复训练的乐乐拉着妈妈的手,在“星星孩子”孤独症科普主题公园里尽情嬉戏。它是全国首个孤独症科普主题公园,如今已成为孤独症儿童户外融合康复的热门打卡地。
而就在半年多前,乐乐如此开心的一幕让他的妈妈简直不敢想。孩子的转变得益于海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童康复中心的“特殊儿童关爱项目”。
这是海宁市在特色康复服务方面的创新举措,不仅打造了全省首个孤独症儿童康复生态圈,为800余名孤独症儿童提供专业康复治疗,康复有效率达90%以上,家长满意度达到99%,还首创了孤独症筛查复评“乡镇枢纽站”,联合浙大儿院开发4至6周岁幼儿智能筛查工具,开设了嘉兴首个学习障碍门诊,建立了“筛查—诊断—康复—特教”的全闭环。
不只是海宁,嘉兴全市各地都在积极探索。秀洲区作为全国残疾预防重点联系地区,创新运用分子诊断技术开展先天性残疾预防,从源头上守护儿童健康;嘉兴市儿童福利院依托“添翼计划”,为7至18周岁社会贫困家庭的残疾儿童提供为期3个月的专业康复训练,助力孩子提升社会适应能力……
在“硬件保障”方面,嘉兴也全面落实康复补贴提标扩面,明确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标准为每人每年36000元,将0至6周岁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、7至18周岁低保低边家庭残疾儿童全部纳入救助范围。全市认定17个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,实现规范化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县(市、区)全覆盖,2023年以来,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、基本康复辅助器具适配服务覆盖率均保持100%。
品牌引领,让“妈妈牌”温暖直达心底
“有‘代理妈妈’辅导功课、陪我过节,我再也不觉得孤单了。”秀洲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小宇的心声,道出了嘉兴困境儿童的共同感受。
2020年,秀洲区妇联发起“代理妈妈”志愿服务活动,招募爱心志愿者与困境儿童结成帮扶对子,通过“一对一”定期走访、周末课堂辅导、心理疏导等多元化服务,为孩子们撑起一片爱的天空。在多年实践中,该模式已帮助600多名困境儿童实现心愿。
在嘉禾大地上,这样的关爱品牌遍地开花。
去年,市妇联出台《嘉兴市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三年行动实施细则》,建强“嘉里有爱·爱心妈妈”队伍,实现困境儿童结对100%全覆盖。与此同时,我市还发布“四季行·暖心十条”服务举措,让“妈妈牌”关爱更有温度、更具实效。
社会力量的深度参与让关爱更有温度。数据显示,2024年,全市42家儿童服务类社会组织承接了38个公益项目。在这些项目中,市级层面通过“青蓝万家”等项目联动多方力量,为困境儿童提供物质帮扶与精神关怀。桐乡市彩虹社工事务所的“向日葵计划”、嘉兴市禾馨学校的“关爱留守儿童成长项目”,分别获评省级志愿服务金奖、市级社会组织品牌项目,累计帮扶困境儿童超1500人次,让社会关爱延伸至“家门口”。
智能赋能,实现高效普惠服务
“系统触发橙色预警!海盐县某乡镇一名困境儿童因家庭突发变故,生活面临困难。”接到智能平台推送的消息后,当地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介入。这背后,是海盐县创新打造的“困境儿童关爱清单”应用场景在发挥作用。
作为嘉兴儿童权利保障数字化改革的试点,海盐县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,整合民政、教育、公安等15个部门的17类数据,实现困境儿童关爱“一张清单管到底”。
该平台设置57个维度的预警触发条件,自动推送至相关责任人,已实现380余名困境儿童、130余名儿童主任(儿童督导员)、县全部未保成员单位均加入关爱平台,实现需求事项100%线上可办。
数字化手段让帮扶更精准、更高效。目前,嘉兴已构建起“分类保障+动态调整”的精准服务体系、“普惠服务+专业支撑”的福利网络和“社会参与+资源整合”的共治格局。同时,全市持续完善“一人一档”动态管理机制,通过全面走访摸底,为辖区困境儿童建立详细档案,确保帮扶措施“对症下药”。
“每一个孩子都是未来的希望,我们将持续深化儿童友好城市建设,让关心关爱儿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自觉,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安全、健康、幸福的成长环境。”嘉兴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