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6年,河北21岁小伙在部队荣获一等功,被破格提拔,谁知,他转头就给女友写了一封分手信,女友看完信,两眼一黑差点倒地,父亲带着她去部队讨要说法,谁知,到了部队,却被眼前的一幕震惊...... 21岁的李建军在写下那封分手信时,指节已攥得发白。这年年初,他主动请缨奔赴南疆前线,临走前,他蹲在女友王芳家的院门口,捧着她亲手织的毛衣承诺:“等我回来,立个功,就用军功章当聘礼,娶你回家。” 那封让王芳崩溃的信,字迹歪歪扭扭,只有短短百余字:“芳,前线艰苦,我已变心,不再爱你。如今我立了功,前途光明,你我差距太大,就此分手,勿念。”王芳捏着信纸,手指抖得不成样子,眼泪打湿了纸面,晕开了墨迹。她怎么也不信,那个出发前抱着她哭着说“舍不得”的男人,会在立了功后突然变心。父亲王老实看着女儿哭得肝肠寸断,气得直拍桌子:“这小子忘恩负义!咱们去部队,当面问清楚!” 父女俩揣着介绍信,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,又转了三次汽车,终于赶到了李建军所在的部队。刚进营区,就看到宣传栏里贴着李建军的立功喜报,照片上的他穿着军装,胸前挂着一等功勋章,笑容却有些勉强。王芳的心更痛了,父亲直接拉着她找到部队办公室,要求见李建军。 干事看到他们情绪激动,连忙安抚,却支支吾吾不肯带他们见人。直到部队政委赶来,才叹了口气,领着他们往家属区走去。推开一间宿舍门的那一刻,王芳和父亲都僵在了原地——李建军坐在轮椅上,左腿的裤管空荡荡的,掖在腰侧,手臂上还缠着厚厚的绷带,脸上带着未褪的伤疤。 “芳……”李建军看到她,眼眶瞬间红了,想要站起来,却因为重心不稳晃了晃。王芳再也忍不住,哭着冲过去:“你为什么要骗我?你明明受伤了!”原来,在一次收复阵地的战斗中,李建军为了掩护战友,踩中了地雷,左腿高位截肢,手臂也被弹片划伤。手术醒来后,他第一时间问的不是自己的伤情,而是“我还能不能给她幸福”。 战友们悄悄告诉王芳,李建军立一等功,就是因为那次战斗中的英勇表现。他被破格提拔为排长,可醒来后看到自己的残腿,心里只有一个念头:不能拖累王芳。他知道王芳还年轻,长得漂亮,本该嫁个健全人,过安稳日子,而不是跟着一个残疾人受苦。思来想去,他才狠心写下了那封分手信,故意把自己说得绝情寡义。 “我给不了你未来了,”李建军哽咽着,“你值得更好的,别在我身上浪费时间。”王芳却摇着头,泪水模糊了视线:“我要的不是你的军功章,不是你的前途,是你这个人!你说过要娶我,怎么能说话不算数?”父亲王老实看着眼前的一幕,眼眶也红了,拍了拍李建军的肩膀:“孩子,你是个好孩子,是我们错怪你了。芳的选择,我们支持她。” 1986年的南疆前线,条件艰苦远超常人想象。战士们在猫耳洞里坚守,吃着压缩饼干,喝着浑浊的雨水,随时面临着地雷和冷枪的威胁。李建军所在的连队,在那次战斗中牺牲了三名战友,他是幸存者,却也留下了终身残疾。根据《解放军报》当时的报道,1986年全军共有数千名官兵在南疆轮战中荣立一等功,其中不少人像李建军一样,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宁,付出了身体的代价。 李建军的“绝情”,藏着最深的深情。他宁愿自己背负“忘恩负义”的骂名,也不想让心爱的姑娘跟着自己受委屈。而王芳的坚持,更让人动容。她留在了部队附近,找了一份临时工的工作,每天都去照顾李建军的起居,帮他做康复训练。她给她的毛衣织了加长的袖口,方便他受伤的手臂穿脱;她学着给轮椅上油,推着他在营区里散步。 一年后,在部队战友的见证下,李建军和王芳举行了简单的婚礼。没有豪华的排场,没有贵重的聘礼,只有那枚一等功勋章,被李建军郑重地戴在了王芳的胸前。他说:“这枚勋章,有我的一半,也有你的一半。没有你,我走不出阴影;没有你,我算不上真正的英雄。” 后来,李建军转业回到了河北老家,在当地的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,帮助更多的退役军人解决困难。王芳则一直陪伴在他身边,两人相濡以沫,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。他们的故事,在当地被传为佳话,有人说李建军是英雄,有人说王芳是贤妻,但更多人明白,这份跨越了生死和磨难的爱情,之所以动人,是因为里面藏着军人的担当和普通人的坚守。 军人的牺牲,从来都不只是在战场上。他们可能要放弃爱情,可能要牺牲健康,可能要远离家乡,但他们始终坚守着“保家卫国”的信念。而那些默默支持他们的家人和爱人,同样值得我们尊敬。正是因为有了这些“最可爱的人”和他们背后的人,我们才能拥有安稳的生活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