眼泪止不住了!父亲见义勇为,却不慎溺亡。母亲丢下女孩离开,从此女孩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。这天,志愿者去女孩家帮扶,问她吃过最好吃的东西是什么?女孩的回答让人泪目!对我们来说的垃圾食品,却是女孩尝过最美味的东西…… 女孩叫念念,今年刚满8岁。她的父亲是村里出了名的热心肠,去年夏天,邻村的孩子在河边玩耍时不慎滑入深水区,正在附近干活的父亲想都没想就跳了下去。孩子被成功救上岸,父亲却因为体力不支,永远留在了那片冰冷的河水里。 葬礼过后没几天,母亲就收拾行李走了,临走时只留下一句“我撑不下去了”。念念记得那天奶奶抱着她哭,爷爷蹲在门口抽着旱烟,烟锅敲了无数次门槛,直到深夜都没说一句话。从那以后,念念就跟着爷爷奶奶过日子,三间破旧的土坯房,一亩薄田,再加上爷爷偶尔去镇上打零工赚的零钱,就是一家三口全部的生计。 志愿者上门那天,天刚下过雨,泥土路坑坑洼洼。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,院子里晾着几件洗得发白的衣服,念念正蹲在墙角帮奶奶择野菜。看到陌生人来,她怯生生地往后退了退,小手紧紧攥着衣角,眼神里满是警惕。爷爷奶奶连忙招呼大家进屋,屋里没有像样的家具,唯一的电器是一台老旧的电视机,墙面因为受潮已经斑驳脱落。 “孩子,长这么大吃过最好吃的东西是什么呀?”志愿者轻声问道,语气里满是温柔。念念低下头,手指在衣角上反复摩挲,过了好一会儿才小声说:“是……是薯片。”志愿者愣了一下,追问她什么时候吃的。念念抬起头,眼睛亮晶晶的:“去年爸爸过生日,邻居叔叔给了一包,爸爸让我吃了两片,咸咸的、脆脆的,特别香。” 旁边的奶奶叹了口气,抹了抹眼角:“这孩子命苦,长这么大没吃过什么好东西。我们老两口年纪大了,爷爷腿有旧伤,干不了重活,我身体也不好,家里能吃饱就不错了。她从来不说想要什么,有时候看到别的小孩吃零食,就远远地看着,从不哭闹。”念念连忙拉了拉奶奶的袖子:“奶奶,我不馋,馒头就咸菜也好吃。” 这话让在场的志愿者都红了眼眶。对我们来说,随手就能买到的薯片、辣条,不过是偶尔解馋的“垃圾食品”,甚至会担心孩子吃多了不健康。可对念念来说,那两片薯片,是父亲在世时留下的温暖记忆,是她童年里屈指可数的甜蜜滋味。她不知道肯德基、麦当劳是什么,也没尝过奶油蛋糕的味道,甚至连水果都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能吃到一两样。 根据民政部发布的相关数据,我国目前仍有数百万留守儿童,其中不少孩子因为家庭变故,只能跟着祖辈生活,面临着物质匮乏、情感缺失等问题。念念的情况并非个例,在很多偏远乡村,还有无数像她一样的孩子,他们的童年没有精致的玩具,没有丰富的零食,却有着远超同龄人的懂事和坚强。 志愿者们当场决定,要帮念念和爷爷奶奶改善生活。有人联系了当地的爱心企业,捐赠了米、面、油和一些生活用品;有人帮忙申请了助学金,确保念念能顺利上学;还有人留下了联系方式,承诺会定期来看望他们。临走时,志愿者给念念买了几包不同口味的薯片和一些水果,念念捧着零食,小心翼翼地拆开一包,先递了一片给爷爷,又递了一片给奶奶,自己才拿起一片放进嘴里,慢慢咀嚼着,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。 其实,孩子们的快乐从来都很简单,或许是一包零食,或许是一件新衣服,或许只是有人愿意耐心听他们说话。我们总在抱怨生活的不易,却忘了在这个世界上,还有很多人在为了基本的生存而努力。念念的父亲用生命诠释了见义勇为的意义,而他的家人,却在默默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和生活的艰辛。 社会的温暖从不缺席,那些伸出援手的志愿者,那些慷慨解囊的爱心人士,正在用实际行动温暖着这些困境中的家庭。但我们更应该思考,如何让见义勇为者的家人不再孤单,如何让更多像念念一样的孩子,能够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。这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,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