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年轻人,一点亏都不想吃!”浙江杭州,女子花13999元在官网买了一台苹果手机,结果收到贴好膜后,发现手机版本发错了!客服让她把手机退回去,但女子觉得自己贴膜花了40块钱,苹果要承担这笔费用,可谁知道被拒绝了! 当事人花13999元在苹果官网下单顶配iPhone17ProMax,1TB存储的国行版本,盼了几天快递到手,兴冲冲先花40块找路边摊贴了高清膜,膜刚贴平整,插卡时傻了眼,卡槽只容得下一张卡。 国行机向来支持双卡,这单卡设计分明像港版,女子赶紧翻订单,型号确实是自己选的那款,再查手机序列号,苹果客服确认发货没填错,但为啥单卡? 对方也说不清楚,客服倒是干脆,说能退换,但贴膜的40块不能赔,理由是官网早提醒过“先验机再使用”,贴膜算个人附加消费。 这话戳了女子的火,她拿着贴好膜的手机跟客服掰扯:“你们发错货在先,我信任官网才直接贴膜,凭啥损失我承担?”客服那边就重复一句话,贴膜费不在赔偿范围里,像台设定好程序的机器。 路边贴膜的师傅也凑过来搭话,说这姑娘当时还特意选了防窥膜,反复叮嘱贴仔细点,哪想到机器不对版。 这事传开,有人说姑娘太较真,40块犯不上较劲;也有人觉得苹果不地道,懂法的人分析,按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,商家发错货得赔直接损失,比如退货运费,但贴膜费算间接损失,得证明跟过错直接相关。 可普通人哪想那么多?拿到官网的货,第一反应都是赶紧保护起来,谁能料到几千块的手机能发错版本? 后来女子找了媒体,苹果那边松了口,说愿意送个原装充电器补偿,但她没要,觉得这不是差个充电器的事,是道理没讲通。 她把贴好膜的手机拍了照,膜边缘还留着师傅贴时的气泡印,就因为这层膜,退回去的手机还得被认定“影响完好性”,说不定还会扣她钱。 其实这事根本不在钱多少,苹果作为大牌子,售后政策卡得死能理解,怕开了赔偿先例不好收场。 但消费者的信任更金贵,花一万多买手机,图的就是官网靠谱,结果出了错,连40块的补救损失都不愿担,要是当时客服能灵活点,哪怕给张优惠券,也比冷冰冰的“政策不允许”强得多。 后来女子还是把手机退了,40块贴膜费自己认了,但这事给不少人提了醒:再信任的牌子,收到货先核对型号、查序列号,确认没问题再贴膜装壳。 可反过来想,消费者为啥要多这道“防坑流程”?商家把好发货关,不是更该做的事? 现在街头还能听见人聊这事,有人说姑娘“一点亏不吃”是年轻人的底气,也有人说这是维权意识强。 但不管怎么说,40块钱背后,藏的是普通人对“权责对等”的朴素期待,谁犯的错,谁就该兜底,哪怕只是小钱。


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