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娱乐网

近日,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主导的语言与身份改革,使这个中亚大国在中俄与西方力量

近日,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主导的语言与身份改革,使这个中亚大国在中俄与西方力量之间,悄然滑向了“去俄化”的风口浪尖。 很难不联想到乌克兰当年熟悉的路数,哈萨克斯坦也是苏联遗产下长大的“孩子”。几十年俄语哺育,西里尔字母印刻在生活每个角落。2017年,纳扎尔巴耶夫一纸命令,哈萨克语文字要赶在2025年前,变身拉丁字母。Kazakhstan成了Qazaqstan。花掉的6亿美元,不常见的场面,核心到底是追赶现代,还是另一种表达? 细瞧哈国动作哪一项像是无关政治?语言巡逻、公共场合民族化,有人质问路人“说哈萨克语没有?”有些俄罗斯族束手无策,14。6%的人口,怎就成了舆论的靶心?俄语学校比例一降再降,从半数快缩到三成,让人想不明白这是不是矫枉过正。有人鼓掌叫好,也有人说,实用价值都没考虑? 去俄化动作逐步迁到了历史里。街头地标换了名字,英雄史诗中的角色占据新牌匾。国徽上的西里尔一夜被抹去。不少老人看着有点迷失。与乌克兰拆雕像、改地名如出一辙。这样真的能彻底脱胎换骨?或者说,只是表面文章? 经济上,哈萨克斯坦持续松动。欧盟的印记越来越重,一年有三四千亿人民币贸易额,80%石油依靠卖到欧洲。欧盟企业开遍各地,直接带动岗位好几万个。西方资本渗入,风声鹤唳,有多少是真带哈国走向繁荣,又有多少只是资源掠夺? 数据可查,美国“非政府组织”进入哈国超过2。2万家,人口不到两千万,比重吓人。说是教育合作、援助,其实谁都心知肚明。乌克兰伤痕还在,新一轮“颜色游戏”又要上演吗?有没有人认真琢磨过后果?哈萨克斯坦的民族自信,是不是正被这些外力一点点重塑? 俄罗斯当然难以无动于衷。公开说尊重主权,私下RT主编一摞要求拍上桌子,俄语地位、字母恢复,没有一个松口。普京接连通话,经济牵制加码。三方能源管线协同,合作平台不断拉拢。可这些到底谁说了算?资源在哈国手里,话语权真被牢牢掌握了吗? 中国的立场很耐人寻味。不想多事,不希望中亚乱局再现。能源合同、贸易管道,耗费心思,表面冷静对话。暗地里中哈合作有停有进,为了稳定利益,双方默契配合。可是哈国转身越来越快,风险怎么平衡?难道还能完全掌控下一步走势? 哈萨克斯坦自觉走向西方,有些步调,未必可持续。俄语根深蒂固,哈萨克语改革还在路上,每年新教材、教师培训都成了难题。民间使用混杂,年轻人往往夹在哈语和俄语之间,真能就此切断多年积习吗?政策推得再猛,文化认同还是顽固不化。 有观点觉得,哈萨克斯坦应该摆脱旧有束缚,向现代国家迈进。但另一种声音更谨慎,中亚国家蜕变未必全凭自身意志,只要外部势力没停手,谁也说不准能不能真正安全“出圈”。 经济、民族、外交矛盾一起摆上桌子,中俄当然担心自家后院起火,但真要过于强势反制,只怕陷入更深泥潭,反而推哈国更远。哈国是不是真的准备了后路?或者说,一旦局势突变,谁承担后果? 有数据在那可查,逻辑稍微一拧就变得暧昧不明。自信与冒进本就难分清楚,政策执行到底达成了目标,还是留下了隐患?哈国内外如何评判,还要放在未来来看。 没人能断言接下来哈萨克斯坦会复制乌克兰道路,也许会是另一种局部动荡,或者更大的地缘变局。 有人觉得值得,有人冷眼旁观——你怎么看?